虎腰村 首页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享受学校,让师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全面成长

编者按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如何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促进学生全面自由成长”

从南到北跨越千里,从普通乡村教师到享誉京城的知名校长,夏青峰秉承着他的教育理想,一直“在路上”。作为北京中学校长,经过四年的不断探索,他以“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人格教育为基础,打造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潜能课程相融合的立体化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创新,让学生真正享受学校、自由成长。

日前,在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校长派承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班主任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上,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以“享受学校”为主题,分享了他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治校理念。

以下内容通过夏青峰口述整理。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关怀者,也是最应该把握教育规律的人。在班主任的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是与孩子心灵呼应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与心的交流。我一直跟学校的老师沟通一种想法,与孩子交流要淡化技巧、扩大胸怀、增强教育的敏感度。

当下我们一直在强调“核心素养”。我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培养孩子具体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和思考,不应该碎片化的分割,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方式。

同样,管理学校、班级也需要具备整体思维。身为校长,我不看重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与表彰,我所关注的是学校的师生能否快乐、健康成长,能否真正享受学校。

所谓享受学校,是指师生在学校里,能够得到精神的愉悦而非痛苦、个性的发展而非压抑、胸怀的广阔而非狭隘、愿望的实现而非沮丧。这就是享受学校的内涵,也是我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教育实践最需要改变常规

我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如何让人成为人,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促进学生全面自由成长。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可落实到行动中,却经常背离了这种精神。

对学生来说“三好生”是很高的荣誉,但在“三好生”评定过程中,由于存在相互竞争,会让原本纯粹的同学关系变得复杂。我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必须要改变这种成人化的竞争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的种子。

因此我倡导,学校所有类似的评比,都应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为人与标准之间的比较,即同自身的竞争。在这种方式推动下,同学之间可能变成合作者,这样就将竞争意识转化为团队意识,同时激发奋进的动力。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说“加强常规、改革创新”。殊不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最需要的就是改变常规。有些常规是制约人发展的,墨守这些常规,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我们的教师要经常反思,教育实践过程中有哪些常规是需要改进的。

学校制定一些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这是应该与必须的。可有时候我们又太完美主义,有些要求过于严格,连制定者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用这些去要求孩子呢?

培育孩子的习惯是好事,但孩子不是圣人,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哪些习惯是孩子能接受的,哪些习惯是生搬硬套强加给孩子的。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我们搞教育的不能忘记这一点。

比如,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上下楼要排队,做操、走步要整齐划一,美其名曰培育孩子排队的习惯和集体意识,我们发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排队,一直到初中、高中,可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呢?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离开学校后,就变得我行我素,把学校的守则和规范抛到脑后了呢?是否养成习惯,不是看孩子在监控之下的表现,而是看他们脱离监管之后的行为。

因此如何让人成为人,如何改变我们的常规,让人性的美植根在孩子心灵,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我特别欣赏“教育即生长”这句名言,教育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生命的力量茁壮成长,而我们所做的就是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需要班主任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每个孩子都希望表扬与认同,在信任的基础上应发现其深层的特点,尤其要发现孩子天赋所在。最后通过支持与引导让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仁、智、勇、乐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以个性、体验、联系,辅助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需要从个性化、体验性、联系性三方面入手。

为打造个性化学习,我们在北京中学制定了走班制度。与其他学校不同,北京中学的走班,按照学生学习方式分为自修、研修、导修和讲修四种不同的班级类型。

自修班没有老师参与,完全靠学生自学,研修与导修老师只起到点拨和答疑的作用,讲修则是像正常班级一样由老师授课。学习期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灵活在四种班级之间进行调整。

让学生自修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清闲自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牵引者变成了支撑者,通过制作微视频、自修教材等为自修的同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修学生“保驾护航”。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学科微信群与专业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志趣追求。

体验性学习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教导们要教、学、做合一。学校要把经费花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花在课桌椅、学具、孩子的学习与实践上。只有让孩子不断实践、创造才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联系性学习要在整体的框架下进行,如果说某个知识点是一棵树木,那么无数个知识点所串联起来的知识结构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先让孩子对这片森林有整体的认识,最后再对应各个树木之间的关联。通过联系性学习,学生们会具备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习的宽度与广度。

让学生学会共处,做到心中有他人

想让孩子学会共处,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更多体现在心灵上。为此我们赋予孩子更多的自由,释放他们的天性。当然,自由同样意味着责任,只有在潜移默化的责任意识培养中,孩子们才能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做到心中有他人要具备集体意识,懂得集体的规则。我们在学校的集体管理中提倡“变规定为约定”,把学校硬性的规定变成学生之间主动遵守的约定。由学生们自行草拟、制定校园公约。当孩子成为了约定的制定者,那么他们就要对约定负责。

校园的民主建设、塑造集体精神、实施跨界交流、举办公益活动,都是让孩子学会共处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做到心中有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先要体验生活,才能学会生活

让孩子学会生活,要先明确生活的态度、提升生活品味,从建立信心、养成习惯、拥有爱好、涵养气质、提升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

学校每周有两节舞蹈课、两节话剧课,学校为孩子提供提升、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话剧课上,学校只提供场地,其他如灯光、编剧、音效、舞台背景全都由孩子们自行设计安排,这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潜能。

另外,北京中学将课间操与体育课合并,保证孩子们每周都有五节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体育课打破班级限制,通过体育项目划分小组,篮球、足球、羽毛球……让孩子参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运动,在保持运动量的同时培养运动的习惯与技能。

让孩子学会生活需要孩子体验生活,为此北京中学会定期举行露营、攀岩、乡村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让孩子自己感悟生活的经验与智慧。

有实践的机会,才有创新的动力

让孩子学会创新,先要让孩子有充足的积累。

北京中学从阅读、诗词、讲座、中英文表达等几个方面确定了需要学生完成的量化指标,让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完成知识积累。同时,鼓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另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同学去全国各地进行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西安、河南、成都、重庆……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

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创新的动力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对科学的热爱,这种热爱需要我们去支持、去保护。我鼓励孩子们自己创建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和对生活的感悟发布出来。在学生自建的微信公众号上有小说、随笔、实验、设计等各种内容,孩子们在这种自由、活跃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吐露心声,我也会经常转发孩子们的原创作品,用这种方式支持孩子。

我一直认为,只有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与平台,才能保证孩子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

信任与机会是教师享受学校的基础

如何让教师享受学校,我要做的是为他们打造一个轻松、愉悦、舒展的工作环境。当学校的老师以快乐、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那么必然会产生温暖的力量来感染孩子。

爱、尊重与机会,是衡量教师幸福感的几个重要指标。在学校中,教师该如何获得更多机会?

教师获得机会的前提是具备领导能力,不仅要领导学生,同样要领导同事,最关键的是要成为“领导的领导”,当教师说服校长将自己好的建议和理念付诸实施时,这就是所谓领导了你的领导。

要具备领导能力,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还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让教师享受学校,在为教师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领导还要充分信任教师、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交流、鼓励教师教学创新、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积极性。

只有让教师在学校中有获得感、幸福感,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和使命,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学校。

夏校长不仅关注当下,同样着眼未来,在未来学校、未来课堂建设和发展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敏锐眼光和先进理念。想亲耳聆听夏青峰校长对未来的教育的真知灼见吗?

11月19日,夏青峰校长将以“未来教育课程建构”为主题,在教育部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公益校长大会——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与大家共话未来。

推荐文章

○独家 |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反思应试教育,高招不能再唱过去的歌谣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独家·高考风云 | 钟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应试化解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