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村 首页
“三陪父亲”有趣,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润滑剂

孩子的成长的每个环节,父亲都不能缺席。
一个好的父亲,总能做到“三陪”: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学习、陪孩子谈恋爱。

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作为父亲,也必须以某种形式作为陪伴,保持联系和沟通,以示不离不弃的陪伴。

注意,陪伴不是横加干涉。

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所以梁家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盛况。

 ——国馆君  

如果说一个家庭只出了一个人才,那运气和其他的因素的成分也可能不少;但如果说,个个都有出息,子女皆是才俊的话,那一定是家教牛逼了。
 
在近代,就出现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而且都是不同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你说牛逼不牛逼,反正我是心服口服。他们分别是:
 
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专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曾主持影响世界的殷墟开掘,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的高级军官;
四子梁思达:南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去世时,习近平主席亲自发表唁电表示哀悼。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专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哪一个不是博学多长,哪一个不是事业有成,皆因有一个影响他们一生的伟大父亲——梁启超。
                    梁启超家庭照

榜样,才是最好的家教

一个优秀的父母,一定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在这点上,梁启超做得足够优秀,从哪个角度讲都堪称楷模:
 
学识:梁启超的学识那就不用说了,清华园四大导师,一生著述一千四百多万字,涉及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无所不包,简直就是移动的大百科全书。
 
志向:梁启超一生流亡海外数年,被政府追赶、通缉、暗杀,却一生都未忘却自己的祖国,将一生的心血都放在改革政治、唤醒民众之上,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晚年梁思礼回忆起父亲,曾说“我们9个兄弟姐妹中,7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其影响可想而知。
 
家庭:“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爸爸爱妈妈”,梁启超爱老婆吗?爱!不但爱,而且怕。梁启超怕老婆,民国都是出了名的。
 
曾有位何女士仰慕梁启超,梁启超也颇中意,可有贼心没这个贼胆,于是写信请教家里的老婆大人,老婆大人一听,火了,坚决不同意,吓得梁启超立马作罢。
 
如此童真有趣,简直是另一个梁启超了。在尊重女性这点上,梁启超堪称民国楷模。
 
好的榜样才能成就孩子好的未来,与其逼着孩子有出息,还不如先逼自己一把,效果反而更好。榜样,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给孩子写信的梁启超

再忙,也要留出时间陪孩子
 
要是儿子不在身边,他就写信。
 
从1898年到1928年梁启超去世为止,他写了400多封的家书,写给夫人李蕙仙不到10封(老婆一般都在身边嘛),写给孩子们的有近400封。
 
更有意思的是,在给子女的信中,梁启超将自己的孩子称之为“宝贝”、“baby”,丝毫不是大家长的作风。
 
当然,梁启超有时也会像个喋喋不休的老头,事无巨细地和孩子聊治学、读书、生活、婚姻等。甚至还被三儿子信中嫌弃:“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
 
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幸福的。
 
大儿子在美国学建筑的时候,他就写信给他说,儿子啊,你应该去四处游历游历了,去瑞士“看些天然美”、去意大利了解下文艺复兴,再到土耳其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
 
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也是一段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温暖记忆,等他们长大后再回首,他们会发现,再也没有比听父母唠唠叨叨的更有趣的事情了。

         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书信手稿
  

给孩子建议,但尊重他们的选择

梁启超是最早接受西方知识的那一拨人,也是最早将西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与“平等”融入教育当中的伟大父亲。
 
三子梁思忠在美国西点军校留学期间,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之时,梁思忠蠢蠢欲动,一度打算终止学业,回国参战。
 
收到信后的梁启超并没有生气,而是表示理解:“你想自己改造环境,吃苦冒险,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夸奖的,我看见你这信非常喜欢。”
 
同时也将自己对局势的分析讲给儿子:“但现在殊不必牺牲光阴,太勉强去干。”
 
当然,最后的决定权在儿子的手中!
 
1927年,二女儿梁思庄去美国留学,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梁启超写信说:“你今年还是普通科大学生,明年便要选定专门了,你现在打算选择没有?我想你们兄弟姐妹,至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
 
还主动提议“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
 
梁思庄对生物学并不感冒,写信向大哥梁思成诉苦。却让梁启超得到了“线报”。这位开明的父亲马上致信女儿“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应该自己体察做主”,还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见,往往事半功倍。”
 
收到回复的梁思庄最终选择了美国哥伦毕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先后担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等职。
 
父母把孩子当成婴儿,孩子永远就不会成熟,父母不希望孩子独立,孩子终身都会依赖!优秀的父母一定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人生,学会抉择。
 
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并一直陪伴一直等待一直守护。
               穿西装的梁启超

趣味比知识重要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趣,这是梁启超留给梁思礼最深刻的教训,虽然在梁思礼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当子女都还稚嫩的时候,梁启超就常常让小家伙们围在他的身旁,时不时和孩子们聊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梁启超就像个说书先生一样,讲得声情并茂。
 
哪怕是顽皮的小家伙,都听到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但从中收获了知识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1927年,梁启超写信给大儿子梁思成,让他学习建筑之余,多分出些光阴学习文学或是人文科学的某部分,要是陷进一门专业。容易“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当然,还是他的小儿子“老白鼻”深得父亲的精髓:
 
梁思礼在干校劳动当“猪倌”时,他自己喂养的那头肥猪亲切地称之为“八戒”,还与它们一同留影纪念;施工掉进井里,他自嘲为“深入基层”,还时不时地跑到QQ上和网友下象棋。
 
除此之外,这位导弹专家平时还爱看姚明打篮球,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
 
梁思礼回忆说:“我平生对自己做的事,总是津津有味且兴致勃勃,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眼,我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凡人铲铲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有趣,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润滑剂。
          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

清华研究院的高材生谢国桢曾在梁家任教,他对梁氏的家风家教羡慕到极点,常和同学们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子女的成功有众多的因素,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是楷模,也是引领,是陪伴,也是守护;在这点上,梁启超都堪称完美。
 
他是高明的教育家,更是杰出的父亲,伟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