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长乐镇的长乐事
2014-12-10 鱼思 鳃thought

题记:无论我们现在身处新鲜优雅的海外,还是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那一片故乡的云所带来的最纯真最原始的欢乐和营养依旧留存于我们心底。
文|鱼思
说起童年时的乐园,鲁迅先生有“百草园”,而我的童年回忆留在了湖南省汨罗市的一个小镇里。那是我爷爷奶奶的老家——长乐镇。

长乐镇,长乐长乐,顾名思义,在我的印象中,这里的人们的确有着拥挤匆忙的城市人少有的怡然自得式的欢乐。
镇里多是独门独户的平房,各家都有自己的小院子,在小院子里种一片菜地、栽几棵树再养条狗,阳光好的下午在自家院里烧一壶茶坐在竹藤椅上晒着太阳,想想也是醉了。
小镇并不大,镇里是没有公交车的,只有跟外县往来的巴士。镇里的人多用自行车和摩托车代步,近的地方大多只要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到。现在回长乐镇,还可以看到许多有钱人家的院子里停着私家小车,但是也较少开上路,一方面镇里路比较窄,另一方面也许是怕破坏了镇里邻居边走边打着招呼聊着天的传统和美感。
也是因为小镇比较小,镇里的人大多都互相认识。有个理论是说,在世界上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任意一个陌生人,而在长乐镇,六个人一定可以是缩小为一个。因为我父亲从小在长乐镇长大,一直到读大学才出去,记得每逢他带着我在长乐镇街上走着逛着时,总是没走几步就停下来和这个大叔大伯那个阿姨婶婶打着招呼聊着天,街边商铺的老板也都一一招呼着问声好,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小脑袋和小红脸蛋都不知道被几代长乐镇上的人摸过捏过呢。

小时候在长乐镇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姥姥家开的布店。穿过几条类似“北京胡同”的小路,笔直走过一段500来米的麻石路,右边一家红瓦的店铺就是姥姥开的布店。走进铺门,左边是各式各样的布料倾斜着依靠在墙上陈列着,靠左是花色,靠右是素色。铺门右边是柜台,就像古装片里经常可见的酒铺的柜台一般模样,只是柜台上换下了酒,放上的是算盘、量尺、稿纸和笔墨。柜台的右侧堆着好几本图画书,也有全是字的,旁边放着一副老花眼镜,没有客人进店的时候姥姥就会戴上老花眼镜看起书来。年幼的我经常穿进柜台里玩,想象着自己是个大老板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姥姥有时也会把我抱在他的腿上教我打着算盘,或是和我一起看图画书。阳光从外面洒在五颜六色的布料上,那样的画面格外美,时间过得格外快。

过年的时候我和表弟们在长乐镇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放炮竹烧火了。爷爷任职于长乐镇的中学,家住在中学里的后院。那时的房子还是平房,独门独户,水泥地板。过年的期间,我和表弟们经常在平房前的一片空旷的地面上升起火来玩乐或是拷东西吃。大表弟小轩是生火的好手,他能在家里找到助火的油,再加上我会去旁边的草地里拔草捡木棍,我们总能把火生得旺旺的。当火生到太旺,家人发现后连忙赶来灭火骂人,而我们也忙说下次不了下次不了,然后嬉皮笑脸地跑开到后门的空地上接着玩。
如果还没玩过瘾,我们会在晚上偷拿家里的卫生纸挂在学校的最靠里面的篮球架上,把一卷卫生纸用各种方式缠绕在篮球架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我们再从篮球架下穿过去。篮球架上是雄雄的火,篮球架下是奔跑欢笑的孩子,好像是在庆祝生命的美好。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行为幼稚好笑不环保不说,还格外的不安全,现在已决然不会尝试这样的娱乐方式。但在当时,那样一晚上的欢笑可以持续一整个冬天。

也许正是长乐镇赋予我性格中爱尝试爱冒险的偏“男孩子”的一面。小时候,我在长乐放过火、打过架、偷偷去过网吧还开过摩托车。
爷爷家有一辆电动摩托车,是给年纪大了腿脚不太方便的爷爷代步用。小我一岁的表弟小轩比我更常在爷爷家住,对开摩托车已经驾轻就熟。一天我心血来潮,也要表弟教我开摩托车。于是他向爷爷借过钥匙,借着陪我买东西的名义把我带了出去。小轩开着摩托车把我带到郊外的空地,手把手开始教我操作的要领,“我会了我会了,快让我试试!”我嚷嚷着。随着发动机的启动,我轻轻踩了一脚油门,摩托车便行驶起来。虽然行驶的速度并不快,但在郊外的空地上,微风袭来,路两边是绿色的草地和黄色的稻田,田地里还有耕牛,让我感受到了自然地美好和自由的美妙。小轩在远处喊着:“姐,你太酷了!”我开心地又把速度加快了些。

长乐镇除了有我儿时欢乐的童趣事,还留下了我父辈祖辈的许多记忆。爷爷奶奶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可谓是把毕生的年华都留在了长乐。
爷爷是位于长乐的汨罗市第五中学的物理老师,退休时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今年已经76岁了。退休后,爷爷便和长乐镇上一帮爱好文学的老人们致力于弘扬长乐镇文化:他们组建了长乐镇民乐团,爷爷担任指挥和二胡手;他们兴办了2010年首届长乐镇春节联欢晚会;年初到最近,以爷爷为首的一群热爱长乐文化和生活的老人们正在编写第三本有关长乐古镇的书《走进长乐》,文字编排、内容筛选、摄影校对均由他们这群平均年龄有70岁的老人们完成,而其中的文章则是由现在位于天南地北的各位拥有长乐镇生活记忆的人共同编写完成,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有的童年在长乐长大现在定居在外地,还有的是在长乐镇旅游过喜欢上了这个小镇。这本几十万字的书即将于年底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一本由他们编写的《长乐古镇文化》和第二本《永不遗忘的足迹》已于去年出版)。
其实从去年开始,爷爷因为身体原因经常需要跑医院,爷爷奶奶已经搬到岳阳来住了,也方便我们照顾。而为了这几本书的编排,爷爷经常拖着不太硬朗的身子往返于长乐镇和岳阳市,有时候还和镇上的老人们讨论稿子到深夜。
为了方便书目排版,爷爷和几个老人们又学会了电脑打字和网上发帖,对于他们这种没有经济上收入又劳神费力的“瞎忙活”的活儿,我是又担心他的身体又佩服他的精神。但是,也恰恰是爷爷用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我:人活着是需要一种精神和情怀的。
奶奶是做会计出身,平时爱好唱花鼓戏,最近也加入了广场舞的队伍。爷爷工作繁忙,退休后又痴迷于弘扬长乐镇文化的事业,很少顾家里,是奶奶包容接纳着他并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支持着他。在他们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举案齐眉和相濡以沫。



(以上三图为2010年首届长乐镇春节联欢晚会,摄影|鱼思)
在我看来,长乐镇最有名气的不是麻石路、不是扎故事、也不是踩高跷,而是甜在嘴里醉在心头的“长乐甜酒”。
我便是喝着长乐的甜酒长大的,从幼年时只准喝一小勺甜酒煮的甜酒冲蛋,到现在可以依据口味偏好为家人和朋友做甜酒冲蛋,甜酒不仅训练了我的酒量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现在每逢过年回到长乐镇,走在长乐镇的水泥路上,看着街巷两旁近年来新建的各大超市和商场,已闻不到儿时在街巷里徐徐飘来的酿甜酒的香味。
姥姥家的布店也关门了,改造成了居民住宅。
但值得开心的是,麻石路还在,第五中学最靠里的篮球架还在,长乐镇上的男男女女还在,长乐镇的记忆还在,那长乐镇带来的自由、欢快、乐观、甜美的气息也会一直都在。

如果你也有关于故乡和童年的故事,分分钟欢迎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