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首页
石台县青联村柏山顶上老园丁杨声也

柏 山 顶 上 老 园 丁

——记大演乡青联村柏山教学点代课教师杨声也


胡凡凡

找到大演乡青联村柏山组教学点,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它在哪里?它位于大演乡东南角的柏山顶上,距离镇上还有7.6公里的山路。7月20日,我们来到大演乡,换上了专门上山的小车,崎岖的山路,宽度不足三米,就连土生土长开了几十年的老司机都不敢掉以轻心,终于在海拔高约1000米的山顶,大演乡青联村柏山组教学点出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学校只有4个孩子,60岁的杨声也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山顶上的守望


杨声也是一名老党员。1979年他高中毕业后开始代课,1983来到柏山组教学点,一干就是38年。38年,他像一棵树,守望着这片山区,送走了一拨一拨的学生。刚到柏山组,杨声也发现,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苦,人少,路也不通车,孩子们上学每天要靠两条腿在崎岖的山路间走,自己每天也要上下山十几公里教书。恶劣的条件吓的没有一个教师敢来。“当时山里没通车,每天看孩子上下学不放心,早上我接他们上学,晚上就带他们回家。”杨声也回忆起那段往事,心情似乎很沉重。这么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每天如此,送他们回家,和他们谈心,教他们知识,和孩子们做游戏。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教课用品都是他和乡亲们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走8公里路挑上来的。

 说起杨声也,乡亲们都觉得亏欠他一个公办教师的名分。1993年,国家政策给予所有代课教师转正的一个机会。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身处高山的杨声也浑然不知。等到考试通知书拿到手时,转正考试期限已过。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不仅为杨老师的未来感到可惜,更多的是自责。“当时他的代课费只有29元每个月,根本不够贴补家用,如果转正待遇会好很多。”村主任杨祖林可惜地说。可是对于杨声也来说,大山里的孩子更重要,“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我离开一天,他们就一天上不了课。转不转正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够教书育人,我就很快乐!”

乡亲致富的领头“羊”

 即使到现在,从业38年的骨干老师,每年的工资收入还不到1万元,成了村里地地道道的贫困户。一次偶然地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2003年,一次与朋友的闲聊,让他萌生出了种白芨的想法。暑假期间,他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跑南闯北实地调研白芨的市场需求,还查阅资料,他发现,柏山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白芨这类中药材,而且市场前景广阔。“说干就干,当时没钱买苗,就拿着铲子在山里的每个角落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一些野生白芨苗。没想到种下去之后,繁殖力很强,每颗可分3到5颗苗。”杨声也说,2005年,他只试种了3分地,价格也只有4元/斤,可也让他尝到了甜头,“这比采茶叶、种玉米来钱多多了。”随后的几年,杨声也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远在浙江的客商都闻讯前来抢购,白芨不仅让他脱了贫还致了富。

杨声也富了,但他始终没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在我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我就劝乡亲们种白芨,可是购买白芨苗规模种植需要不少成本,当时村民就有点担心,怕收不回成本。”杨声也便立刻跑到山下跟村委会反映了情况,并联合村委会向县扶贫办争取到了1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我们用这10万元,在浙江购买了10万颗白芨苗,分给每个贫困户。”村长杨祖林说,“现在杨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了,也是我们的老师了。”为了让乡亲们尽快熟练掌握种植技术,杨声也亲自示范,现场教学。“去年白芨的价格涨到160元/斤,乡亲们都卖到了好价钱。现在村里都有好几户买上了小轿车啦!”杨声也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