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 首页
涞水县石亭镇高村简史

高村位于涞水县石亭镇镇政府东南2.5里,这里是房山、涞水、涿州三县交界之地,北部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堤、镇江营两村为邻,东面、南面与涿州市接壤,东邻拒马河,地理位置优越,村面积约2.7平方公里,全村700户,人口2700余人,种地面积245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间有桃树、葡萄等果树。村内有食品加工企业两家、水泥构件厂一家、农业生态园一家、食用菌栽培种植数家等,这里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当地有一定的中心辐射力。

高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处拒马河沿岸,嵩草丛生,原名蒿子铺。到明正统年间,开垦滩地,广种梨树,改名叫蒿梨村。后有洪水泛滥,位于该村上游地势较高的上滩村被水冲光,而居下游地势较低的蒿犁村幸免于难,为留此纪念,即改名为高村。

史上本村居民以郭、邱、赵三姓为主,占总人口的60%左右。抗日战争时期,本村属著名革命老区——平西抗日根据地涞涿县三区所辖。本村王俊凤、郭志奇、赵祥、郭志安四位烈士,为抗击日寇,建立新中国,血酒疆场,为国捐躯,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村民郭凯在抗日战争中曾与著名的抗日烈士陈辉并肩战斗过,其英雄事迹至今仍为广大村民所传诵。另外本村刘清合、郭化南、郭顺友等人都积极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1947年秋,高村解放,重获新生。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村曾隶属北京房山县,后属涿县管辖,直至1961年才划归涞水。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高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人民勤劳纯朴的村庄,既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又是计划经济时期涞水县红旗村,当地有“金石亭,银板城,顶不了半个高村”的民谣为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两委班子脚踏实地,积极发展当地经济,活跃当地文化生活,先后投资兴建了村文化广场、高村书画协会、高村业余河北梆子团、高村戏楼等文化设施,成为本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京津冀携手大发展的今天,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村热切期待与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办手牵手、心连心、真诚合作、互建互助,结出累累硕果。

 

      涞水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闻名于世的数学家祖冲之,又有现代著名南极科考专家郭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萧克曾在这里战斗过,许许多多的涞水优秀儿女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痛击日寇侵略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在解放战争期间,石亭板城一带曾发生了著名的涞房战役,六十多位先烈长眠于此,为纪念先烈,政府在板城建造了烈士碑楼,教育后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京津冀一体化大政策深入人心,京津冀三地高度融合,已成为新的历史潮流,涞水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洪流中,中国电科涞水基地、北京公交智能产业园等一大批省级重点项目落户涞水新城,非首都功能疏解区——涞水新城已初具规模,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个崭新的涞水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双方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合作,支持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建设,活跃京城市民文化生活气氛,为两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砖瓦尽一份力量,争做京冀文化合作交流的典范!

本简介由县政协委员村民郭俊杰执笔撰写。

2017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