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首页
石 台:人文恭川之高田篇 三百七十二年前大剡坑压气培崖下的那一声啼哭!

大剡坑口左转,过一小桥,几栋洋房掩映在绿树之中,你很难想像这是三百多年前恭濬河畔的一个世家大族--高田吴。

大演高田,吴氏世居之地,据《高田吴氏族乘》记载“……荐言公景安之始祖,其先姑苏吴江县东吴村梅里人也,唐挈居歙之黄墩,五公居陈塘,六公居富饶,七公守休宁,堪与家言,云逢孝则止,逢田则住,歙之孝悌乡富饶田,姑苏德孝乡陈粟田,鄱阳丰孝乡吴田,祈川孝上乡湖田,池阳兴孝乡高田,宣城导孝乡方田……”---《吴氏族谱纪源》 !

明末清初,高田吴氏人才辈出,《江南通志》《池州府志》皆有详载!家喻户晓者非吴公次尾莫属也!

吴应箕:(1594年10月24日-1645年10月),字次尾,号楼山,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十一日出生于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高田(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高田),应箕幼从学于骨鲠而又饱学的舅父李首川(明末源头人,字得春,李崧祥曾孙,海州训导),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后八试南都(南京)不第,崇祯十五年(1642),49岁才得中副榜贡生。


明亡后,举兵抗清,兵败被俘,于顺治二年(1645)十月不屈而死。死后私谥文烈先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追谥忠节。吴应箕是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与刘城合称"贵池二妙",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斗士、战士、义士,其气节与才学深为时人与后人敬重。"楼山先生文章在韩欧之上,忠孝在文陆之间"。


沈乔生在《楼山堂遗诗小引》中更是充满敬意地称颂:"先生真离富贵贫贱生死外,独存天地正气者,要而论之,固百世师,岂仅称节义文章为一代完人也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尤不愧完人。"陈元珧的《题明人集·吴次尾》作出了全面的评价:"齐山精宿孕奇英,复社巾箱有盛名"。

其子吴孟坚,字子班,号小山,吴应箕压气培兵败被执,其母李氏抱着襁褓中的吴孟坚跳崖,乱兵之中为表兄源头李人李时所救并且抚养成人。

《池州府志》李时传中有载:李时,字男蛾,受業吳應箕之門,未冠補諸生,年十九從之起兵,應箕妻,其姑也,壓氣培之敗,應箕被執,時見姑傷刃墮崖下,以巾裹創,得甥孟堅於草中,扶歸養之,鄭尚書三俊寄書曰:足下從樓山已見大志,未可以成敗論英雄,然已不朽,時自是晞發長號,閉門著述,集枕溪亭一書,留心東林遺事,自號酒八盞,取陶潛漉酒柴桑之意雲!

吴孟坚著有:《读史漫笔》《宋史编年断略》《一草亭诗骚》《南渡纪事》《河岳诗选》《学古集》《故吾集》《楚声》《桂海诗集》《離離诗草》《千秋盛典》《偶存集盘》《槃星辰诗编》等著作。

孟坚生六子,吴铭道为第五子,字復古,号古雪山民,博学鸿才,性嗜山水,遍游名山大川。

大剡坑畔巷下首约百米远河对岸有一天然钓台,即为古雪山民钓台。著有:《復古诗八集十四卷》《復古文六卷》《古雪山民诗后八卷》

应箕族弟,吴公应筵,因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在《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贵池县志》上亦留有厚重的一笔!

吴公应筵,原字嘉宾,更字山宾,易名非,号古牛,据光绪贵池县志卷四十一《艺文志》记载,吴非著有:《石城笔耕二卷》《池事未尽录四卷》《游大楼山集一卷》《仁至录三卷》《三唐传国图谱一卷》《春秋说梦》《明经拾遗何堪集四十三卷》《楚汉帝月表一卷》《三梁系谱四卷》《三唐编年五卷》《三十一史目例异同一卷》《历代纪年异同》《经史辨略十二卷》《说说文引经十三卷》《续丙丁龟鑑一卷》《離離录九卷》《程正公后传考一卷》《耕史梦史二十卷》《池州书画记二卷》《无居诗话六卷《耕余诗话》《史復仇》《耕余诗谱》《蟲弋十八卷》《蟲弋赓十卷》《读书跋厲二十七卷》《金石屑》《吴氏人伦十二卷》《八十尚友录》《甲甲甲诗六十卷》《武兵书记》。

一联气死主考官

“大演”一名,据说便是由吴应箕所起。当年吴应箕回家探亲,当晚正逢家乡演目连戏,便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前往观看,当吴应箕来到戏场时,乡亲们欢声雷动,提议他题写戏台名,吴应箕兴致大发,欣然挥笔写下“大演”两个大字。吴应箕逝世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就把“大演”作为当地的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在老家恭濬河流域,老辈人不喊其吴应箕,而是称其乳名次尾,因其兄弟排行倒数第二,故名次尾。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下面说的是他一联气死主考官的故事。

应箕祖父吴国珍,以文学名于时,父吴思周,布衣任侠,好与贤豪长都交游。应箕幼从学于骨鲠而又饱学的舅父李首川(明末源头人,字得春,李崧祥曾孙,海州训导),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后八试南都(南京)不第,崇祯十五年(1642),49岁才得中副榜贡生。

应箕八试南都不第,传说其中有一次竟是主考官忌贤妒能的缘故。话说某年,主考官见应箕文采过人,便心生妒忌,“此人如若录用,他日必凌驾于我等之上”,言罢便将应箕答卷置于末位。某日傍晚,京中好友设宴招待,应箕赴宴,见当日主考亦在座,应箕便起身盅酒,盅至主考官时,有意拋出一联“圆颈壶,腰边出嘴”(古代酒壶上细下粗,中间放一嘴子),主考应该是认识应箕,知道其有意为之,然无言以对,一时语塞,便起身离席。

数日后,应箕回乡,一日早起,于厅堂饮茶,见门前树上鸟儿鸣个不停,屡次驱逐,皆不凑效,应箕觉此事蹊跷,细闻之,“圆颈壶,腰边出嘴”,“圆颈壶,腰边出嘴”,……应箕似有所悟。

话说主考回家之后,冥思苦想,仍不得下联,之后便抑郁而终。原来是化作鸟儿求下联来了。应箕抬眼望了一下那斜挂于大门之上的铜锁,随口吟道“平头锁,肚里生须”(古代铜锁呈方型,内有锁芯),“去吧”,言罢,鸟儿便径直向东飞走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贵池县志》《源头李氏宗谱》《高田吴氏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