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队村 首页
多久走出阴影,取决于你是否想明白这三件事
多久走出阴影,取决于你是否想明白这三件事
2017-08-10 中信出版集团
这世界很残酷。

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自己和周围人应对挫折的方式,一定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这样两类人:
第一类
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自己的过错,觉得自己不够好、能力不行,从而产生很深的自我怀疑;
除此之外,深受这件事的影响,致使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出现问题,或者认为这件事会影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认为这件事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且影响会一直存在,如影随形。
第二类
认为自己要为这件事负起责任,但不会全面否定自己,不会陷入荒谬的自责中;
也不会将这件事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无处不在;
认为这件事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
 
心理学家们认为,第二类人的复原力普遍更高。
什么是复原力?《另一种选择》中有很形象的解释:复原力是指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用我们的身体来打比方,复原力并不是指脊柱本身,而是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
 
众所周知,昔日的女强人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失去挚爱戴夫后,曾一度陷入悲伤,无法自拔。《另一种选择》则记录了桑德伯格和其他人的遭遇,用他们的经历告诉你,如何走出悲伤,增强复原力。

要想走出悲伤的阴影,你需要想明白三件事
知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人们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并总结出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因素:(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2)普遍性(pervasiveness);(3)持久性(permanence)。

这三个因素(简称“3P陷阱”)的存在,会让你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直到永远!”

因此,如果要想走出悲伤的阴影,你需要想明白这三件事。

发生这一切,不完全是你的错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鼓励每个人对事情负起责任,但是,“个人化”与这个人“是否负责”完全是两回事。
 
陷入“个人化”陷阱的人,会将问题全部归因在自己身上,从而彻底的否定自己。
 
戴夫离世时,医院出具的第一份医学报告显示,戴夫死于从运动器械上跌落所导致的头部损伤,这引发了谢丽尔·桑德伯格深深地自责:如果早一点儿发现,戴夫就能被救活了。
 
后来,戴夫的尸体解剖报告表明,戴夫并非是跌落后撞伤头部致死,而是死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也就是说,在戴夫摔倒前,他就已经停止了心跳。可是即便如此,谢丽尔仍能找到理由责备自己。

比如,为什么没有重视戴夫的病情?为什么忽略了戴夫曾无意中说到自己胸部会偶尔疼痛?为什么自己没能督促戴夫改进饮食习惯?……诸如此类。当戴夫的家人安慰谢丽尔说,戴夫自从遇见谢丽尔,生活已经比以前健康很多后,谢丽尔的自责才稍稍缓解。

但是,自责并没有因此停止。谢丽尔开始为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便而自责。悲剧发生之前,谢丽尔是家里的大姐、行动派、实干家、计划者以及领导者,但戴夫离开后,她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甚至需要老板帮忙筹划葬礼,需要家人安排安葬事宜,需要其他亲人督促自己起床、按时吃饭,等等。
 
这是陷入“个人化陷阱”的典型案例。他们会不断地跟每个人说抱歉——亲人、朋友、客户、同事……所有人。

可是,自责的事情真的是事实吗?既然医生都没能阻止戴夫的死亡,那么谢丽尔又凭什么相信自己可以呢?是谢丽尔在故意打扰其他人的生活吗?不,是悲剧,没有人希望它真的发生。同样地,也没有人认为一个人要为自己感到悲伤而抱歉。
 
如果这么做了,不妨咬一下自己的舌头吧。慢慢地,个人化的内疚也就渐渐消失了。
发生的这一切,并不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无意识的自责越来越少,你才可能看清事实,发现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糟糕——你还有深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这件事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孩子们哭得少了、玩得多了;你也并非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事实证明,回到工作岗位对摆脱“普遍性陷阱”有很大帮助。
 
在戴夫去世10 天后,谢丽尔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也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议让谢丽尔暂时忘记了死亡、忘记了戴夫倒在血泊中的样子、忘记了棺木下葬的场景。在某一个会议上,有那么几分钟,谢丽尔竟然睡着了。虽然这有点儿尴尬,但她对此也感到庆幸——不只是因为没有打鼾,而是戴夫去世后,这几分钟是她第一次感到放松的时刻。

工作让悲伤的人能暂时忘记痛苦,找回做自己的感觉。同时,同事之间的善意,也会让你明白,你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发生的这一切,总会过去的
在3P陷阱中,最难克服的部分是“持久性陷阱”。
 
有一项叫“情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研究,旨在对人们未来的情绪进行预测。该研究显示,我们往往过度放大了消极事件对于自身的影响。研究人员请一些学生想象自己和爱人分手两个月后的伤心程度,又请另一些真正经历了分手的学生报告分手两个月后的感受。研究结果显示,真正经历了分手的学生要比仅凭想象的学生更快乐。
 
此外,人们也会高估其他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被拒绝授予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都会沮丧消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某个大学生认为,如果他被分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宿舍,就会感觉很痛苦,实际上也没有。

正如身体自带免疫系统,大脑也有其免疫系统。当某些事情不能正常运转时,我们便会本能地启动防卫机制。解决办法是,你可以把“从不”(never)、“总是”(always)这样的词语,踢出你的脑海,用“有时”(sometimes)、“近来“(lately)等词语取代。比如,把“我总是感到很糟”变成“我有时感到很糟”,把“我永远不会再快乐”变成“我最近不太开心”等。
 
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事业、爱情、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不得不直面这一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一切,接纳这一切,重新站起来。
 
有时,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却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