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30日上午8时许,
柳石路嘉汇龙潭小区保安在巡逻时发现,
一男孩躺在小区5栋1层与2层之间的横梁上。
无论保安如何呼唤,
男孩都没动静,
保安以为男孩已身亡便报了警。
这到底怎么回事?
消防人员到场爬上横梁后才发现,男孩只是睡着了。事后,民警提供饮食给男孩后,将男孩送到了市救助站,由救助站给男孩提供妥善安置。
网络配图
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柳石警务站一名民警说,
这名男孩约有12岁,
打赤膊,
穿着一条短裤和拖鞋,
睡在楼栋的横梁。
直到消防官兵爬到他身边,
他都没有动一下,
确实让人以为出了意外。
结果,
消防官兵拍了男孩几下后,
男孩醒来了。
现场120医生随后还给男孩检查了身体,
未发现异常。
但面对民警的询问,这名男孩却没有透露任何信息。这名民警说,该男孩有些蹊跷,神志清醒却身无分文,衣衫褴褛却不是很脏。但男孩却对他的姓名、家庭情况及其他情况等都没有说明。无奈之下,民警只好买了碗粉和水给男孩,吃饱喝足后他跟着民警到了警务站。由于男孩始终不提供相关信息,民警只好联系救助站,将他送到救助站内,由救助站工作人员给男孩提供住所和日常饮食等。
网络配图
是什么原因引发未成年人离家出走?
1、厌学心理。当前,各学校普遍为提高升学率,给中学生的课业日益繁重,考试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评价一个孩子优劣的主要标准,有的老师和家长只以学习成绩论长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校可能会遭到冷漠,在家里则还要受家长的强压,“双管齐下”使得部分孩子在重重压力下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2、厌家心理。一是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一旦遭受挫折心理便无法承受进而产生逃避思想以致离家出走;二是有部分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对家庭产生畏惧感和厌恶情绪,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引发离家出走。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很大关系。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日益便捷,各类社会不良思潮和文化都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些中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再加上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的不良影响和引诱、教唆,也促使一些学生离家出走。
网络配图
对防范未成年离家出走的建议
1. 冷静分析:从各种迹象,先判断孩子究竟是离家出走,还是只是偷偷临时跑出去玩。如果刚刚才责骂过孩子,那么离家出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2. 报警:在离家超过好几个小时没有音讯,或者亲戚朋友家孩子都不在,或者孩子在家写了“留言信”或短信时,一定要马上报警处理,千万不要耽搁。毕竟,如果孩子是去见网友,情况会更复杂,更麻烦。
3. 不要责骂:10岁以下孩子不会选择晚上离家出走,因为年龄较小,一般都比较怕黑,害怕,不会单独离家出走,孩子自己回来不要责骂,要告诉他家长很担心,外面不如家好,以后不要这样做。
4. 搁置一段时间再教育:10岁至18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离家出走不会马上回来,一般会选择住在比较近的最要好的同学家。只要家长知道孩子的下落,并和同学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那么家长也不要急着让他回来。都在气头上,回来只会矛盾激化。住两三天后,孩子自己就忘了。主动回来后,家长先向孩子承认不对的地方,孩子听后会耐心听你讲道理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通常会有逆反心理。
暑期与孩子相处时间增多,
家长们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一味强加自己的思想到子女身上,
应当以沟通、引导为主。
来源:柳州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