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峰村 首页
大山的脊梁――青山桥竹峰村

大山的脊梁

认识竹峰,那是19世纪70年代末的事,但真正了解竹峰,还是在今年这场令我牵肠挂肚、零距离与村民一起抗洪抢险的过程中。

拥有4000多村民的竹峰,坐落在宁乡最边远的群山环抱之中,近湘乡、邻娄底、靠涟源,与我的老家共享雪峰山脉。作为县审计局派驻该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我已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三个年头。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里的山水人情已成为我人生中百唱不厌的音符。这也许是我对大山特有的情感和执着吧。

7月9日是灾后的第9天,我回县城买了点生活用品后,又迅疾搭车去竹峰,因为据天气预报,当天晚上会下雨。碰巧,车上坐的大部分是去竹峰的人,一路上,各种议论不绝于耳:

“如果不是县审计局洪局长6月30日下午来村讲党课,全村的抗洪应急工作就没有那样细致”。

“如果不是9组组长喻征兵7月1日凌晨5点多钟,紧急召集近40个村民抢险,至少有近100亩农田被毁”。

“如果不是镇村干部、党员骨干6月30日深夜沿户巡查,村里就会有人伤亡”。

“如果不是这些年来的封山育林和环境保护,全村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

不知有多少个如果,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历经近两个小时车程,到竹峰已是晚上8:10。村部前坪镇纪委书记李勇组织镇村干部正在对受灾群众作转移安置。朦胧的路灯下,没有怨声,没有喧哗,一双双温暖的手牵着身心早已疲惫的100多个受灾群众有序离开。此情此景,竟让我这个经历过些许坎坷的人留下了久违的泪水。

离开村部至住户彭娭家已是晚上12点。彭娭已经85岁了,丈夫去世得早,她凭着坚韧和责任抚养6个儿女成家立业,是村里有名的女强人。令人羡慕的是她老人家的身心与年龄差距太大,思维敏捷,行动自如,做四五十个人的饭菜,不用别人帮忙,还每天割草喂鱼,儿女们常以此为福。刚落座,老人家又跟我聊起了“新闻”,说是本村有个姓闵的受灾户“三让斗车”,大意是近几天每家每户都在开展生产自救,由于斗车太少,需要的人多,老闵三次主动让出村上提供给他的斗车,说是还有很多村民更需要,自己肩挑手提,清除屋后崩下来的土。彭娭还一连说了几件事,至深夜2点多才休息。竹峰村受灾前后的事,让我睡意全无,在万千思绪中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清晨的竹峰很凉爽,赶早劳作的人们随处可见,矗立在村部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举目远望竹峰的山水,似乎又回归到往日的平静。听老人说,大山能养人。如果长期处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我也许永远也领悟不到这句话的真谛,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与大山的情结将会更厚实一些。但愿这里“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和风拂出音响”,但愿大山的脊梁越来越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