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村 首页
分宜洞村:既有“真情实意” 又有“真金白银”

仲夏时节,记者沿中国洞都旅游公路来到地处旅游区腹地的洞村乡南村村。走过看过,沃野涌翠,清风扑面。

南村村位于洞村乡西北部,全村历史悠久,现有1300余人,境内有全县唯一的4A级景区中国洞都,按说村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但多年来,由于山高地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人均有效灌溉耕地不足1亩,传统种植收入低,至今还有29户80名贫困群众未脱贫。如何摘掉乡亲们的穷帽,使乡亲们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驻村扶贫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持续下着真功夫。

校正靶向扶真贫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黄福十家是真的苦,他自己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婆子瘫痪在床,崽40多岁了还没娶到老婆。”这是工作队在走访南村村沧上村村民时得到的一致反映。工作队驻村以来,一直坚持把精准识别工作作为最基础性的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一认定,并且反复清查核实,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工作队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综合运用“二定三访四看五评”法,带着贫困人口有多少、谁是贫困人口、程度有多深、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帮扶等问题,走村串户查现场,田间地头问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做到“该进的一个不漏,不该进的一个不能有”。经过民主评议、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0人,并因人施策建立“个性档案”,制作分类统计表对症下药,形成内容翔实的结对帮扶情况一览表,做到帮扶思路明白清楚、帮扶清单措施上墙,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

转变作风沉下去架起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

“现在的帮扶干部作风真是不错,一大早就上门入户,询问我们有什么生活生产需要。”望着刚从自家门口出去的驻村第一书记林平生的背影,沧上组80多岁的老党员黄芝华感叹道。

作为“全日制”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们第一时间沉了下去、吃在村里、住在农家,开展驻村调研、入户走访、摸透情况、宣传政策。分宜县委书记李逸翔先后10多次来到南村村,召开结对扶贫调研工作恳谈会,与村民同吃住,对村里基础设施、全域旅游、村级产业发展等情况实地调查并作出指示。县委办主要负责人及领导班子,多次在南村村现场办公,与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道,分析发展瓶颈,研究破解办法,并组建了“南村村脱贫攻坚”微信群,将各级帮扶工作人员纳入群中,不仅及时了解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还第一时间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把新政策、实用技术等送到村民身边。截至目前,帮扶干部已走访农户180余户,完善村级脱贫计划12次,培训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20余人次,为贫困户帮办实事10余件。该村先后争取上级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实施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广电信息网络等建设工程,新修道路6800米,拆除危旧房近3000㎡,医疗室、村小学、公共文化戏台、路灯等一批公共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全面改观、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问诊把脉开良方多渠道“造血”富群众

“贫困户致贫原因五花八门、扶贫方式千差万别,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而南村村坐拥景区、山林茂盛,理应在旅游、生态种养殖等产业扶贫上做足文章。”驻村工作队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为此,工作队根据全村产业发展特点,先后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农户”和“致富能手+贫困户”四种产业扶贫模式。

“要依托村里的文化底蕴发展人文旅游,将南村村打造成钤、渝、上高三地联通的旅游新村,让我们的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县委书记李逸翔为南村村发展乡村旅游指明方向、划定目标。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因势利导,着眼长远,开展本地自然环境和乡村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鼓励村民依托景区资源,盘活闲置资源,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入股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竹林登山、特色水果采摘和民宿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解决贫困户就业10余人,使其持续获得稳定收益,旅游旺季平均收入可达6000余元。

为盘活村内原有闲置的200亩百果香梨基地,突破有项目、无管理的发展困局,县委书记李逸翔先后多次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实地走访查看,现场支招破解难题,最终村“两委”决定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原有土地租用、效益分红等协议,理清香梨基地的产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并以扶持能人带动和贫困户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和管理。此举不仅调动贫困户参与主体建设积极性,形成在梨树下套种药材、蔬菜的立体经营模式,解决3户贫困户就业,还通过收取租金、就地务工、保底分红等方式,吸纳22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共享发展收益,使每年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智志双扶增动力开出内生发展“良方”

“贫困户既是帮扶的主体,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结合起来,将贫困户‘我要脱贫’的内能要激发出来。”驻村第一书记林平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智志双扶的重要性。驻村后,工作组和南村村“两委”班子围绕转变少数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持续在增强发展动能、转变致富观念、制定长效机制上精准发力,开出一剂剂“良方”:强化典型引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自食其力实现脱贫的对象请上“主席台”,现身说法,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之志。目前,南村村正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扫帚制作、纺织加工等手工副业,年产值达20余万元,勤劳致富的观念蔚然成风;突出个别访谈。与贫困群众进行面对面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发动村内老干部和老党员侧面引导,加强贫困户亲属间的亲情关怀,引导他们自觉摒弃“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思想,坚定好日子是干出来、好日子能干出来的信心;筑牢基层堡垒。针对村内党员的行业分布、活动区域、实际需求等情况,工作队通过会议宣传、个别谈心等方式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投入精准扶贫,村支部对党员在技术、信息、影响力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下设关爱、新风、发展、调解4个小分队,对应结对帮扶、村容村貌文明新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4个领域进行分工协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提升党群服务精准度。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工作队将继续付出一片真心,留下一份真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桩、每一件实事,让南村村更美、南村人更富,让南村村明天的路越走越宽。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