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溪镇 首页
从“一县一品”到“一村一品”是个冷笑话?

    “一县一品”最早是由商务部提出,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来打造县域名优特产。按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打造本地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推进产品快速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

       后来,逐渐有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一镇一品”,再到后来,出现了“一村一品”,我真想问,你们忙得过来吗?

       今年六月份,跟一位地方政府的父母官聊到农业的问题,对方跟我讲了他们县有哪些特色,各种生鲜,各种干果,各种中草药,说了一大堆,我就问他,我说你们最想打造的是哪个产品,对方没有思索,一口气给我说了五个产品,说这是都是他们要重点打造的。

       如果我们看地方农特产品能够成功走出来的案例,往往是举全县之力,甚至是全市之力来打造一类或一个产品,五常大米、乐陵小枣、烟台苹果、赣南脐橙、章丘大葱,莫不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县,什么都想打造,往往很难成功。

      日本大分县最早提出了“一村一品”,日本实施“一村一品”的现实性在于日本农业现代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的青壮年人口多,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日本“一县一品”里面讲的“村”可以是镇,也可以一个县或者某个地域。而不是我们讲的行政村。我国农村地广人稀,真正跟土地打交道的非老即幼。在大部分农村,要实施“一村一品”的基础不存在。

      演绎到近两年,有一些地方政府将原来不符合本地土壤、气候的农产品也从外地引进过来,加入到本地的“一村一品”战略,并聘请了大量专家给农民指导,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根不同源,你使多大劲都没用,这又是一个“然并卵”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有些农产品的产地是后天形成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让农民放弃了种植了几十年的作物换种其他作物,这不现实,如果出现了大面积的损失,谁来承担?而政府又往往急于求成,太过于看重当下的结果。大量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政府角色错位,把自身作为“农产品总公司”运营的身影也不鲜见。

      “一县一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政府是否需要做市场的事情却值得商榷,如果市场分析到位,战略规划适合当地发展,结合地方实际,为本县企业家牵线搭桥,为企业家的生产运营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再借助一下媒体的宣传,电商的通路,走出来的希望就要大得多。

       如果把思维能够再打开一点,实现与农产品行业的实力企业的对接,把产品的产业链拉长,做到初加工,深加工产品聚合,实现产业的升级,根据不同地域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度的产品开发。如此,地方名优特产方能走出本地,面向更大的市场。

(来源:良农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