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镇 首页
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 加快推进江苏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全省各地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建设加工流通强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强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载体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满生机
(一)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龙头企业量质双增,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2015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15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98家,比“十一五”末增加319家,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交易)6920亿元,带动农户1200万户,同比增长10.1%和6%。销售收入超百亿的13家,上市企业15家。经过几轮动态监测,龙头企业区域分布和行业比重日趋合理,粮棉油仍占主导地位,果蔬园艺比重有所提升,农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28家。
合作社进入加工环节,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2015年底,合作社总数超过7.2万家,入社农户比例75.6%,其中产加销一体化或专门从事加工流通的占到50%以上,我省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达到23家。一部分是由龙头企业领办和创办的生产和加工型合作社,一部分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还有一部分是其他行业转型的。
家庭农场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力量。家庭农场在2014年启动认定登记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农经农业系统登记的家庭农场超过2.8万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7家。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常熟“田娘家庭农场”率先形成了“公司+若干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泰州上膳源有机农场采用会员制订单生产,会员可通过APP自主下单,引入了物联网智能大棚和有机农耕体验区,供给需求两端发力。
(二)各类农业产业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地优质稻米、规模畜禽、设施果蔬、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等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2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2个。全省符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条件的专业乡镇为156个,专业村达到2306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4个,居全国第二。涌现了邳州大蒜、沛县肉鸭、兴化香葱、如皋肠衣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产业。
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园区建设日益完善。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0家,营业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税后利润近120亿元,共吸纳35万人就业,引导入园企业对接3180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58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42亿元。全省涌现了高邮鸭业产业园、海安鑫缘茧丝绸产业园、丹阳粮油加工贸易产业园、沭阳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加工集中区。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家,总数18家,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12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9个、苏台农业合作园区14个。
强化科企校企银企业对接,产业联盟成效初显。按照农业部对江苏提出的“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先行先试”的工作要求,在无锡、扬州、徐州等地整合协调区位资源,尝试“产业联盟”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商会牵头、龙头主导、产业辐射等为特征的多种形式的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常州市钟楼区的10家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了“一产联盟”发展研究会,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共有品牌、统一营销,2015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一产联盟旗下品牌“青枫庄园”先后开出1号、2号实体店,两店累计实现营业额2500万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这次表彰的30家“双带”贡献先进企业都是联农惠农的典型。盐城市形成了富安“公司+合作社+农户”、宝龙“公司+种养小区+农户”、海大“公司+专业村+农户”、温氏“公司+订单+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以及盐都区秦南镇等地以镇域为单元构建的“联合社(综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一体多元的综合服务模式。
投融资机制不断优化创新。省产业化专项资金设立了“新农贷、富农贷、金农贷”融资风险补偿基金5亿元,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另外,还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门设立4000万元的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近两年为龙头企业提供了近8亿元的贷款担保,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南通市开展“通农贷”业务,由邮储银行对融资需求对象进行授信,为“全托管”服务组织、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2亿元融资担保服务。一些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少企业探索发行中长期“集合票据”融资,一些企业通过筹备申报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进行直接融资。
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69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71.23亿元,同比增长3.86%。有130家企业引进博士或“双创”人才,68家企业设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07家被部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市两级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分别达到65名、178名。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农业类省“创新团队”。扬州市2015年各级龙头企业科研和技改投入3.4亿元,同比增长21.4%。宝莲生物的“甜菊糖甙和荷叶黄酮的研发与生产”、戚伍水产的“天然虾精调味品”、康能生物的“虫草加工”等一批新上技改扩能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多样
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加工企业的集群集聚,催生了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邳州的银杏产业实现了基地、加工、研发、旅游、电商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年产银杏叶提取物330吨,银杏系列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直接为农民增收近10亿元。无锡的阳山水蜜桃产业、盐城的洋马菊花产业都从单一卖农产品向深加工、旅游度假、文化养生、农村体验全面升级。
发展二产,前伸后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有力助推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沛县肉鸭、兴化香葱、如皋肠衣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产业都有强大的加工产业集群支撑,覆盖养殖、加工、商贸、综合服务等产业。
创新三产,功能拓展。无锡滨湖区雪浪山生态景观园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民俗优势,打造雪浪山薰衣草品牌,全年园区总收入达1300余万元。宜兴市湖父镇的篱笆园将茶文化、紫砂文化、农家乐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营销,一个村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兴化的垛田油菜、泰兴的银杏种植系统都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型业态,互联网+。宿迁市发展宿迁农三品网、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宿迁馆、“菜财商城”等电商平台。全市90%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电商平台销售产品。泰州市江南春公司打造的“江苏买菜网”,新建了蔬菜配送电子商务平台,在市区56个小区新建“生鲜便民直供点”,全年销售蔬菜35000吨,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二、认清农业产业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
“十二五”为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面临着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价格降的新挑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三大任务都与我们农业产业化工作紧密相关。“去库存”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加工转化;“降成本”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产业集聚,推动综合利用;“补短板”是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十三五”期间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打破产业界限,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打造100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2020年,全省10亿元以上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到200个,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示范村达到100个,培育一批四星级、五星级的休闲农业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到70个,年销售(交易)额过百亿元的企业超20家,上市企业超30家。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找准切入点,抓牢着力点,明确落脚点。
(一)找准切入点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天然的“接一连三”的特殊属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7:1,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路货多,品牌产品少;带动农民松散型多,紧密型少。因此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把切入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上,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在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的同时,大力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聚转变。
(二)抓牢着力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组织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休闲服务各环节的有机整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跃升、功能的拓展、多主体的共赢。经营主体的培育、载体平台的搭建以及新型业态的嫁接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挥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及各类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信息服务数字化。
(三)明确落脚点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高成本、高风险时代,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农业产业化,无论是延长产业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还是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产融合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不仅仅卖农产品,而且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也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分工分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切实做好当前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要坚持“延长链条,丰富主体,落实政策,降低成本”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产业融合
各地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力争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储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用技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和产业联盟发展,传承发展“老字号”主食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
(二)以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产业融合
各地要继续深入开展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和“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全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交易)额增长8%,带动省内外农户数增加5%。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发展订单购销、期货交易、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互惠合作。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协作和合作,促进整个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与镇村合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突出“双带”作用和产业融合,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以各类载体建设推动产业融合
各地要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集群集约发展,打造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要结合“十三五”发展新要求,适时做好加工园区规划修编,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引导园区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完善服务职能。要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产品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等公共服务建设。要加强政策创设,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倾斜,向区内企业倾斜。我省今年将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税费减免、降低融资门槛、扩大抵押物范围、统筹解决用地指标、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照农用地办理,减轻企业负担,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要注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多层次、多领域全面融合发展。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加速产业融合
各地要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公共服务、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按照产业链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标准开展产业融合示范创建。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先行先试,无锡市已经出台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盐城市也实施了大产业战略和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其他市县也要因地制宜,找准方式,加快产业融合。财政资金的使用正在向无偿改有偿、资金改基金等方面进行探索。省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设立了4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各类产业经营主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各地要用好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发展基金,同时争取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向省内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信誉好、产业优势突出的省“双创团队”企业、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设备引进、流动资金、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建设环节。各地要加强政策落实创设,积极会同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税收优惠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今年我省打算培育6个现代农业类的省级“双创团队”,各地要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育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五)以优化指导服务保障产业融合
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制定适合本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当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要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增收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培训、考察、观摩等多种渠道帮助各类主体拓宽视野、拓宽思路、拓宽人脉、加速成长。要强化统计调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龙头企业运行情况,完善例行监测和跟踪分析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认真完成农产品加工景气调查试点企业的数据填报工作。要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积极组织科企对接、银企对接、产销对接等活动,认真组织境内外培训和展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