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村 首页
改革开放40年来 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60元

  新时代声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钱娟)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三权分置”、合作经营;从“一家一户”小生产,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改革,是贯穿“三农”工作始终的生命线。从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到统筹深化农村各关键领域改革,长沙正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魄力,续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1.序曲

  沉睡的土地醒了

  在长沙,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惊雷”,在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现已更名为开慧镇葛家山村)响起。1979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晚上,张家塝生产队的村民忙完农活后,队长缪立亮和罗池德、向正武、张春生等几位队委会成员聚在煤油灯下,作出了“包干到户”的决定,率先吹响改革“号角”。

  “当年搞‘大包干’,就想能吃上一顿饱饭。”时任张家塝生产队指导员的罗池德至今记忆犹新,当年“包干到户”实行两步走:第一步,队里90多亩地,先按人口分成3个组,每个组六七户人家,然后好田、差田平均分配到组上;第二步,再由组上分田到户,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归个人所有。

  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一经改变,很快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用村民李取如的话说,“‘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不甘落后,男女老少都在地里干活,种田的干劲一下子上来了。”

  变化远不止于此。赶上农闲时节,一家几个劳动力赋闲,脑子活络的不再一门心思扑在地里,开始包鱼塘、跑运输、干个体、进城务工……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里刨食的“农大哥”,搭上了改革的“顺风车”,开启半农半工模式。

  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向长沙燎原。从张家塝,到不远处的协家组生产队,再到长沙,乃至全省,掀起一波又一波改革浪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片又一片农村改革“试验田”,在时代的春风中苏醒。

  2.发展

  资源要素活了

  从40年前的“包干到户”,到现在的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不少人认为,分分合合,怎么又回到了原点。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朴实的庄稼人,用李取如的话说,“当年‘大包干’,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流转土地,是为了致富。规模上去了,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强。”

  搭上乡村振兴“顺风车”,老李将家中4亩水田流转给葛家山村委会土地合作社,由金山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规模种植,他坐在家里收租金,安享天伦之乐。

  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长沙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截至目前,土地合作经营已在长沙全面推广,全市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实现土地合作经营面积超过74万亩。一批改革“领头羊”先行先试,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荣获2016中国改革十大案例、2017年湖南省十大管理创新奖。

  从单刀直入增强“地”的活力,到做好“人”的文章、拓宽“钱”的渠道、打造“产”的特色、改善“房”的条件、放大“水”的优势,长沙聚焦“三农”改革打出系列“组合拳”,全面激活农村改革一池春水。大学生、致富能人、归国华侨、转业军人等回流下乡,返乡创业蔚然成风。一大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合作社、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年近六十的农民孔蒲中怎么也没想到,他第一次走进北京,竟是以基层农民代表的身份做客中南海,就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向李克强总理面对面提建议。

  从穿梭于广州CBD的白领,到如鱼得水的拖拉机手、驾轻就熟的收割机操作手,浏阳85后大学生刘志广,精通10余种农机,是当地出了名的“种田达人”,种植水稻上千亩。与父辈种田靠手、吃饭靠天的“老把式”不同,刘志广种田农机唱主角,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当同龄人纷纷选择跳出“农门”时,望城区靖港镇石豪村90后曾世杰作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拎起“菜篮子”创业,精耕400亩有机蔬菜基地,当“开心农夫”……

  近年来,长沙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乡村振兴输送“新鲜血液”;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总数超过2.6万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7家、农民合作社11276家、家庭农场4142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军人才1800多人,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近3万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2万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向乡村集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高潮

  乡村振兴战正酣

  面对乡村振兴“同题”竞争,长沙瞄准的“靶心”是将长沙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聚焦乡村振兴,长沙推出一波又一波惠农新政。继去年年初发布《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后,去年年中《关于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三连发,大刀阔斧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矢志不移。

  去年是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老百姓的笑脸,是最生动的答卷。

  “以前我们村大多是旱厕,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宁乡市夏铎铺镇天马新村村民刘含芝说,今天的天马新村,家家都有卫生间、水冲式便器,昔日的卫生死角干净了,村里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从农家庭院到乡村集镇,从山塘水库到河流沟渠,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变革正在通村达户,绘就长沙美丽乡村新画卷。腰包鼓起来,乡村美起来,农大哥、农大姐收获一波又一波改革“红利”。 2017年,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60元,排在省会城市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1:1,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41台、移动电话机305.5台,人均住房面积达59.1平方米。全市8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9.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户危房实现应改尽改,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7%。

  星城新征程

  长沙乡村振兴“三步走”

  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

  站在乡村振兴潮头,长沙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省会市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去年年初,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把长沙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两大抓手,成为长沙的主攻方向。根据部署,到2020年长沙将基本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问题,打造100个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形成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沙模式,为薄弱村“强筋壮骨”,让村级集体“腰包”鼓起来。此外,长沙打出治厕、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风“组合拳”:到2020年,将在全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管护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政村覆盖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90%以上,重点打造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市)、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长沙农业发展呈现新气象。截至去年8月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达1560.7亿元,同比增长13.9%;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经营收入达375亿元,同比增长均逾10%;农村建设取得新进步,1500公里农村公路启动新改建,3.0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08所。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