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自然社区 首页
淮阳:生态、文化两相宜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沐雨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12 16:37:53
摘要: 初冬时节,漫步国家湿地公园——淮阳龙湖,湖面上,上千只白天鹅在自由地徜徉,时而引颈高歌,时而振翅欲飞,追逐嬉戏,翩翩起舞。

【县域生态】淮阳:生态、文化两相宜

莲叶何田田‍

【县域生态】淮阳:生态、文化两相宜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初冬时节,漫步国家湿地公园——淮阳龙湖,湖面上,上千只白天鹅在自由地徜徉,时而引颈高歌,时而振翅欲飞,追逐嬉戏,翩翩起舞。

“这批白天鹅,应该是在迁徙的途中,被咱们龙湖的美景吸引住了,才停脚歇息的,真希望龙湖的生态越来越好,让白天鹅年年来这里过冬。”正在环湖栈道散步的苏大爷欣喜地说。

文化为碧水风光插上翅膀,助推淮阳旅游业腾飞。如今,在淮阳,每年一度的龙湖赏荷旅游月活动和羲皇故都朝祖盛会开创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绿色模式。

“‘生态+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说,淮阳依托秀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使生态、文化和旅游从浅层相加转向深度相融,实现三大产业的和谐、共赢、发展。

生态宜居,健康养生成为淮阳旅游新名片

龙湖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诗经》陈风十首《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淮阳龙湖3000多年前的景色,龙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

游弋在龙湖上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聚在这座小城,拿着“长枪短炮”尽情狂拍。这一幕幕和谐美丽的画面,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所打的这张“生态牌”——持续加大龙湖的生态保护和开发。

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挖掘好这笔财富?淮阳在生动的实践中交出了答案:始终坚持把生态宜居放在重要位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此,他们把万亩龙湖之水打造成风光秀丽之水,把伏羲等厚重文化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落户淮阳的深圳小伙子马成伟说:“淮阳是中国长寿之乡,这个地方有很多神奇之处,我之所以落户这里,主要是觉得这个地方生态环境更宜居。”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全国文明城提名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全国最美小城、中国旅游强县、中国大陆十大旅游赏荷城市、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这些“国字号”荣誉诠释了淮阳这一宜居宜业宜憩胜地。

以文化城,“文化+旅游”为淮阳腾飞注入新动能

“国家发展必须有重器,企业发展必须有拳头产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的淮阳到底该如何发展?”2014年,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向全县干部群众抛出这一问题。

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要舞动“龙头”,更要带动“龙尾”,只有汇聚发展合力,才能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最终形成“工业强县、旅游突破、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战略思路。

该县采取“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举措,深度挖掘伏羲文化、姓氏文化、易经文化、陈文化和节庆民俗文化资源,以羲皇故都朝祖会、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龙湖旅游赏荷月为依托,把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轻松的、大众的、可体验的文化旅游精品,全力打造“羲皇故都、水城淮阳”“万姓同根、根在淮阳”城市品牌,叫响了“中华朝祖圣地、中国休闲福地、国学文化源地”三张黄金名片,提升了淮阳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据统计,2017年,淮阳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如今,在淮阳,依托独特文化,催生了一个个富民产业,带动了一批批群众致富。仅景区周边的城关、白楼、大连、郑集及王店等五乡镇,旅游业的兴起就解决了5万余名农民就近就业,其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46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喜人态势。去年以来,海洋公园、佰家姓文化旅游城、希尔顿四星级酒店项目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好的文化旅游项目相继落地,不仅完善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加快了衍生行业发展,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

“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载体,以旅游为平台,以惠民为目的,淮阳正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新引擎,走出一条带动贫困人口致富脱贫、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希望之路。”淮阳县县长王毅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