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社区 首页
“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申遗路走了10年 它在今天还有用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两年前的今天(2016年11月30日),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路走了10年:

-2005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提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先后两次争取“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未通过。

-2015年3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报材料。

-2016年11月30日,申遗成功。

申遗代表团成员王应德说:“申遗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把‘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外国人说清楚、讲明白。”

“申遗材料上每个细节的文字表述都要谨慎再谨慎。”参与了数次研讨会的周晓庆介绍说,“比如‘鞭春牛’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翻译成英文时就不能按表面意思翻译,因为可能会被评委们质疑虐待动物。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容易产生误解。”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覆盖全国,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鉴于申报材料有明确的专业和技术要求,既要在规定字数、时长及数量(10张申报图片)范围内,全面体现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存续与保护的相关情况,又要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和表述习惯,还要通俗明了,让事先不了解这个遗产项目的人准确认知。因此,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要花大量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逐画面精心打磨。”申遗代表团成员张玲回忆,在这段时间,熬夜成了代表团人员的一种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那么,“二十四节气”还能指导现代生活吗?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介绍说:“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事实上,农业生产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非遗传承人魏立中耗时3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版画亮相四川大学美术馆。作品以一诗一画一节气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文化创造,将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以版画的方式呈现,前后经历原画创作、原画分版、勾描、复描等多套技艺流程。

此外,今年11月28日,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非遗项目,其中32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