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厝社区 首页
《经济日报》点赞翔安区首创农村宅基地建设分配新模式

  翔安在全省率先开展按照“四统”模式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张天骄摄)

  【编者按】

  在翔安,有一种房子,叫“四统房”。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王元晖 通讯员林瑞声余庆东)对外界来说可能还有些陌生的这一名词,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却再熟悉不过了。这种亲切感,最终源泉无非在于其与大家基本生活的关联度。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简称“四统”。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省国土资源厅认为:翔安区“四统”新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而近日,这一创新性举措更是受到了《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9月12日的《经济日报》在乡村振兴专版上发表大篇幅文章,将其誉为“福建省农村住房整治的破冰之举”。

  这一幢幢整齐的小高层,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翔安的大地上拔地而起。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里,探寻其中的秘笈以及“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翔安经验。

  初秋的晨曦刚刚为翔安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东北角的一处洋溢着鸟语花香的居民小区镀上一层金色,周边便开始闹热起来。许阿姨穿着一身清爽的运动服,特意前往楼房边上的慢行步道上晨练,作为大嶝退养渔民的她,曾经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从杂乱不堪的民居,搬到这样现代化的高楼里。

  这四幢小高层也许并不能十分强烈地吸引来来往往的游客们的眼球。但是,它却在全省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中画上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这是翔安第一个“四统房”,也是福建省农村住房整治破冰的航船起航的地方。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以大嶝为原点,现在,“四统”模式已在翔安辖区内的欧厝等11个社区进行复制推广,1922户村民将在这样的新小区里,喜笑颜开地开启他们崭新的生活。

 呼应民意

  改革创新寻求突破

  “八山一水一分田”,厦门农民的这一调侃背后,实质是对人多地少矛盾的无奈。“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宅基地僧多粥少”,“民宅违规长高长胖”……由此衍生的,自然是尴尬的乱象。

  “有的家庭住宅面积足够大,仍有大量土地可用于申请宅基地;而有的家庭人均住宅居住面积仅几平方米,虽符合批地建房政策规定,却无地可申请。”昨日,即将搬进双沪“四统房”的居民老陈向记者透露了一番“掏心窝”的话。

  回望过去的那些日子,双沪社区一位干部同样感慨万千。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至2013年间,双沪社区共获批宅基地32宗,而实际需求为129宗,缺口达97宗,占比高达303%。宅基地供给“僧多粥少”,新房建设杂乱无章、村庄道路拥挤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遭遇瓶颈。

  打破农村宅基地占有的固有模式,集中统筹使用全村宅基地,尽可能实行均衡分配,保障全体村民均等享有宅基地的权利,翔安区委、区政府在思索,在谋划,在行动。

  一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农村宅基地建设分配“四统”新模式,呼之欲出。

  2014年,同样一种笑容,挂在了大嶝许多村民的面庞上。在这一年,翔安区以大嶝街道双沪社区为试点,正式开启了用“四统”模式解决农村社区宅基地供需矛盾的孜孜探索。

  通力合作

  “六个转变”改写农村住房建设

  “180平方米的石板房内挤了16口人,兄妹们都想申请宅基地自建房,但无奈十几年都批不下来。”昨天,大嶝居民许丽金回忆起多年前的场景,破涕为笑:“往后的日子好了,我们也将从住房困难的‘村民’,真正变成共享城市生活的‘居民’。”

  这样的变化,正在或即将发生在翔安区的千家万户。然而,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翔安区在全省第一个“吃螃蟹”,考验的也是决策层的勇气和智慧。

  “居民自愿、社区主导,政府指导、部门支持”,这一原则贯穿在“四统”模式落地的全过程,大嶝双沪社区,成了这艘改革航船的起航地。昨日走入这里,楼房内谈笑声依稀可辨。据称,这4幢楼,每幢11层,每户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可解决83户住房需求。

  “一期刚建,就有不少人来打探:二期什么时候动工?”在双沪社区负责人的眼里,这个小细节,折射出了一部分村民住房观念的转换——从一开始的观望,到对搬进新居民小区的热盼。

  实质上,其间的牵引力,还来源于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加紧装修新房的老林,憧憬着这样的一个上午:提着从社区超市买来的菜,来到文化活动室与棋友们下几盘棋,到党群活动服务站唱一会南音,再到“一墙之隔”的养老服务站做身体检查。他断言,有了这么好的配套服务,生活会很惬意。

  “每平方米才2000多元,周边的商品房至少得两万多元呢。”人们口中频频提及的“好政策”,不用说,就是翔安区的“四统”新模式。

  “四统”的背后,一个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国土、财政、银行等部门大力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积极配合的坚实格局显而易见。

  ——在审批上,由“一户一宅”向“集中建设”转变。

  ——在办证上,由“批地”向“批房”转变。

  ——在资金上,由“农户出资”向“抵押融资”转变。

  ——在建设上,由“个人自建”向“国企代建”转变。

  ——在协作上,由“单部门为主”向“多部门联动”转变。

  ——在决策上,由“政府主导”向“社区自治”转变。

  这“六个转变”,环环相扣。其中的每一个,都在用改革创新的大手,翻开翔安、厦门乃至福建农村住房建设的新篇。

  “更大的转变,在于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大嶝街道相关负责人指着双沪“四统房”配套建设的24间共1600多平方米的店面告诉记者:接下来,这里将引进无污染、不扰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既能解决小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难题,又能够让店面每年为社区集体创造30万元的租金收入。

  创新思路

  改变“两难”实现“双赢”

  福建省首个手续完整、合法的农村“四统房”建设试点项目,如今已经进入外界的视野,成为备受瞩目的农村住宅项目建设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以往“政府为难、群众困难”的“两难”,变成了“政府达意、群众满意”的“双赢”。这里集中建房,不但保障和满足了近百户村民的住房需求,缓解了宅基地供需矛盾,还改善了乡村面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数字——80%的土地利用效率,而老百姓“一户一宅”的梦想,也随着分散在双沪各个角落可供批准建设的零散宅基地的集聚,被定格成现实。这块17.6亩的农村住宅建设用地上崛起的现代化小高楼,成了村民们幸福的新家园,更演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靓丽一瞥。

  乡村振兴!其实,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翔安农村宅基地建设分配“四统”新模式,也为当前该区摆在重中之重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添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项项新计划新进展“浮出水面”:翔安辖区内11个村庄已提出开展“四统”建房的意愿,涉及用地约495亩,新店镇欧厝社区“四统”建房已取得农用地转用批复,大嶝田乾社区也已启动“四统”建房前期工作……

  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点亮的不仅是农村住宅建设的新里程,更与我们这个新时代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来源:厦门网

编辑:铮铮

                                   厦门福弘云科技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