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东路社区 首页
内蒙古打出“扶正驱邪”组合拳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几十年以来,这首广泛流传的草原金曲让祖国大江南北的人们对内蒙古天蓝草碧的自然生态充满了向往。如今,被喻为祖国北疆八千里厚土的内蒙古,在守护着自然生态山清水秀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着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天蓝草绿。 

      打好“组合拳”,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俗话说‘当家三年,狗也嫌’,在各种惠民措施的落实中,部分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一度造成群众不满意、干部没**的局面,这也成为了我多年的困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玻璃忽镜乡贲红沟村党支部书记梁茂林坦言:“如今,我们村推行“三务”公开和评选“清风干部”工作,很好地解决了我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年54岁的梁茂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从28岁就进入贲红沟村委会工作,至今已经整整27年。27年来,虽然他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但是,也曾因为群众的不理解和猜疑有过深深的困惑,甚至一度提起工作没有**。

    而如今,梁茂林那些曾经的困惑和顾虑都已“烟消云散”。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三务”公开给了老百姓一个明白,也还了干部们一个“清白”,而“清风干部”的评选则让他更加明白,只要自己真诚付出,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梁茂林所说的商都县玻璃忽镜乡贲红沟村推行“三务”公开和评选“清风干部”工作,是内蒙古正在打出的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四步“组合拳”中的一部分,是全区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打好党务、政务、村务“三务”公开、主动下访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严查违纪违法问题、评选“清风干部”四步组合拳,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把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净化政治生态先从清除污染源开始。”对于四步组合拳的打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自治区监察委员会主任刘奇凡说。

     四步组合拳的第一步是“三务”公开,只有公开群众才好监督,有了群众监督,就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化解。第二步是变过去的等待**为主动下访,全区各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都要主动到基层下访化解矛盾。

     第三步是严查违纪违法问题,突出涉及民生民利的重点领域,如雁过拔毛、涉黑涉恶及扶贫领域的案件等。第四步就是评选“清风干部”,在查办案件的同时,也要为没有问题的干部“正名”,大力弘扬正气,正气上升了邪气也就下去了,基层的政治生态将会逐步得到净化。

    “这四个组合拳就是要把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刘奇凡认为,这项工作也是自治区各级纪委监委日常监督、执纪问责的基本功。 8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关于进一步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监督与惩治并重,坚持排查与化解同步,坚持约束与激励并举,将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力量重点向监督倾斜,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干群和谐、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让老百姓知道,纪委监委就在身边

     为把净化政治生态的行动抓到群众身边,内蒙古纪委监委从顶层设计上对于每一步组合拳都设计了严格的标准。例如,在“三务”公开方面,不仅形式上要升级“上墙”为“上网”,在原有宣传橱窗、公开栏等传统公开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搭建网络公示平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变化和群众所盼。而且在内容上,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部要公开,要挤干水分,拎出干货,把办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公开。在主动下访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对于各级纪委监委都实行“量”的考核,每个旗县(市、区)纪委监委每年要至少化解10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每个苏木乡镇、街道社区至少要下访解决1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要让老百姓知道,纪委监委就在我们身边。”这句话成了内蒙古纪检监察干部的共识和行动。据介绍,截至7月底,内蒙古全区基层14600个党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2%,3000多个政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4%,11500个村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1%。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农牧区相继成立了11013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率已达到96%。 

    此外,今年1-8月份,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了三务公开的问题232件,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7人,组织处理150人;立案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作风问题974件,党纪政务处分758人,组织处理848人,移送司法机关32人;立案查处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1221件,党纪政务处分1142人,组织处理571人,移送司法机关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