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镇 首页
省人社厅召开驻村“第一书记”汇报会,场面有点大~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要求,省人社厅组建了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并挑选了柳飞、黄宇鹏、翁贤杰、付建华等4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015年6月9日,全省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会后第二天,4名同志立即奔赴上饶横峰县、宜春靖安县、南昌新建区等四个驻村扶贫点开始3年“第一书记”的驻村扶贫工作。

3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牢记使命,按照厅《关于帮包村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4个帮扶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贫困退出,得到了帮扶村民的广泛认可,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8月9日,省人社厅召开厅“第一书记”汇报会,在家厅领导和全厅干部职工共计300余人一起听4位驻村“第一书记”汇报扶贫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


“朝堂脱贫模式”诞生记 

省人社厅驻横峰县岑阳镇朝堂村第一书记

朝堂村是横峰县岑阳镇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还是省级“十三五”贫困村。而今,该村91户、308人却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3900元发展到2017年底的9400元。这成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朝堂脱贫模式”呢?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该村探索出“村党总支+产业基地、支部+产业协会、党员能人+示范项目”的“党建+”产业工作新模式,构建“‘党建+’服务产业发展、助力基地提升、引领精准脱贫”的工作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抓好党建强产业、依托基地促党建、做强党建早脱贫”的新路子。

扶贫工作关键还在扶志。为此,该村通过积极动员帮扶干部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改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干部干、群众看”为“群众干、干部帮”。同时,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朝堂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借助秀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另外,该村还不断引导返乡就业创业,重视对“土专家”、“田教授”、“农秀才”的培育,积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创业。

同时,该村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目标,同时围绕“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夯实了百姓收入。


脱贫村的“强心健体”之法  黄宇鹏

省公务员局驻新建区昌邑乡坪门村第一书记

昌邑乡坪门村是省级”十三五”贫困村,2017年底,坪门村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仅1户7人,贫困发生率为0.5%,全村于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用江西省公务员局驻新建区昌邑乡坪门村第一书记黄宇鹏的话来说,该村的脱贫之路少不了强心健体之法。

村党支部是村庄的心脏,贫困村要脱贫致富,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该村通过一系列举措,彻底改变原先散漫的状态,如今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项目建设,只要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就会跟着榜样走,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村庄发展也动力十足。

村庄要脱贫致富,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是关键。为了引进先进产业,2016年以来,该村通过带领产业大户和贫困户到广昌学习先进的白莲种植技术,引进优良的“太空莲36号”,建立了60多亩的白莲产业基地之外,还建成了一座村级光伏发电站和3户屋顶太阳能电站,并且通过整合扶贫工作经费和产业扶贫资金,村集体建立了龙虾养殖基地,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保障。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村还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建立了全省首批村级“城乡就业信息网络一体化平台”,全村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搜索到全区当天最新的招聘信息。

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像是村庄的经脉,只有疏通经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才能保障村庄健康稳定的发展。该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之外,还联合多方力量开展了大量全村性的公益活动。不光村容村貌形象好了,民风也和畅了。


“中国有机红薯第一村”是这样来的  翁贤杰

省外国专家局驻横峰县港边乡港边村第一书记

在横峰县东南部的港边村,有着一群“薯痴”,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引种红薯的机会,多方联系各路红薯专家,着力做好红薯“一村一品”,并且立志将港边村打造成“中国有机红薯第一村”。他们正是江西省外国专家局驻横峰县港边乡港边村第一书记翁贤杰所带领的帮扶队伍。

唯创新者胜,港边村便是用智慧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一直以来,红薯产业就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如何跳出传统思维,让传统产业大放异彩呢?该村便利用单位资源引进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的红薯新品种,再利用节日经济理念连续举办两届“港边红薯旅游文化节”,并陆续将港边红薯贴上权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富硒”标签,再通过多种媒体叠加宣传的方式,吸引城市家庭近万人次到村旅游采挖红薯,多措并举引爆港边红薯。

如今,原本0.35元/斤卖不出去的港边红薯,已经卖出了网销价6.8元/斤、批发价3.5元/斤,身价暴涨十余倍,而且港边红薯还深受市场追捧。2017年,港边村红薯种植加工总产值达800余万元,带动了17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中国有机红薯第一村”除了发展产业、落实保障政策增加收入以外,该村举全力帮助贫困人员减负,让每一个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病报销比例高达90%,并给每个人都代缴了新农合和商业补充保险。同时,该村还保障安全住房,给全村生活困难居民免费维修房子,不让任何一户居民生活在跑风漏雨的房屋里;加大教育补贴力度,扎实做好保学控辍,冒着严寒酷暑,经常到千里之外上户做工作,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辍学。


昔日“小康村”的脱贫之路  付建华

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驻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第一书记


港背村位于靖安县西北部,是省级生态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港背村还是当时的“小康村”。但是随着九岭山脉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传统农业发展滞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该村逐渐沦落为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而今,昔日“小康村”已经迈上了脱贫路。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该村多措并举全面改善了村庄交通条件,同时大力推进村庄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设施。

扫除主要障碍后,激活产业发展便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为此,该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并实践出一条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道路。除了积极挖掘休闲旅游产业潜力之外,港背村还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种养产业,并充分合理地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全面激活了该村的产业活力,鼓起了全体村民们的钱袋子。

“小康村”要脱贫,关键还是要让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为使精准扶贫真正精准到每一户、每个人,港背村充分合理地用好医保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业扶贫政策、危旧房改造等各项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好扶贫帮扶措施,让港背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贫困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水平明显增加。


第一书记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高尚情怀和敬业精神。


学习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使命意识。他们志舍小家、顾大家,各自克服种种困难,自觉把组织召唤作为自己的任务使命,把帮扶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赢得了当地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

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帮扶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心相连、情相融,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学习他们科学务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坚持争创一流业绩,在工作和生活中,尊重科学,勇于担当,表现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昂扬进取的锐气。

学习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脚踏实地,不怕苦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什么叫敬业、什么叫履职、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


来源:江西人社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