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营服务中心 首页
武川县:退耕还草生态好 养牛实现致富梦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到内蒙古,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武川,这个呼和浩特地区的大农业县如今也能看到这样的草原景色——二份子乡姚家村,连绵不断的草坡像海浪一样伸向了天际,成群的牛羊在草坡上悠然地咀嚼着青草……

  数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农民们耕种土地的同时,也放牧着牛羊,农田和牧场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幅独特的半农半牧的田园风光。但是,相对干旱寒冷的气候和土地耕种的过度开发,让这里的田地不再肥沃,农民耕种的收成也越来越低。赶上大旱,姚家村的村民们便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武川县委、县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姚家村的部分耕地也实施了退耕还草。耕地变成了草场,农民们虽然拿到了退耕还草的补贴,但这还改变不了其贫困的状况。为了能够根除贫困,县委、县政府和有关包扶部门便想到了在这里发展肉牛饲养产业。肉牛肉羊养殖业是武川县近年来提出的“四条产业链”之一,也是针对武川中西部乡镇实际情况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二份子乡临近希拉穆仁草原,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就有养殖业的传统,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业在这里有一定的基础。那么,是重点发展养牛,还是养羊,或是两者并行呢?县包扶负责人和姚家村村委会的干部们认为,养羊虽然见效快,但是对草场的破坏也比较严重,养牛虽然见效慢,但是市场稳定,而且合理控制规模便不会对草场造成破坏。于是,从2015年开始,村委会开始在全村推动肉牛养殖业。

  刚开始的时候,村委会给全村39户贫困户每户补贴6400元购买基础母牛,并且花费30万元购买了3头种公牛。2016年,村委会利用扶贫开发资金90万元在村里建设牛舍30套,为贫困户们提供了集中圈舍饲养的基础条件。三年下来,贫困户们当初分到的基础母牛产下的小牛,再加上后期追加资金购买的肉牛,现在全村已经有肉牛140多头,平均每户5头左右。

  刘广龙从2015年开始养牛,从1头基础母牛发展到现在的7头肉牛和12头牛犊,资产已经超过8万元。这期间他还流转出去50多亩土地,每亩流转费用100元,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也有5000元。刘广龙对自己的牛看管得格外细心,每一头牛都是他的宝贝。3年来,他还没有卖过一头牛,他打算用这些牛扩大畜群,形成规模以后再开始销售。刘广龙是因种植土豆、莜麦赶上大旱导致欠收从而欠债陷入贫困,如今却因养牛为自己积累下了一笔资产实现了稳定脱贫。

  养了十几头牛,刘广龙的饲养成本是否也很高呢?首先是饲料成本。在姚家村实现退耕还草以后,山坡草地的植被得到恢复,草坡上种植的大量优质牧草为村民们提供了养殖所需的饲料。其次,是圈舍问题。村委会建设的30套圈舍是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的,而且在圈舍附近搭建了给牛饮水的水管、水槽等设备,这些也是免费的。同村的蔺兰柱说:“夏天放养不用喂料,冬天喂料也都是自己打的草,成本不高。县里政策好,我们养牛基本上没什么成本。”

  蔺兰柱是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夫妻俩现在养了5头牛,他们今年打算卖掉两头1岁公牛,照现在的市价计算,这两头牛能卖1.7万元。今年他家的母牛即将产下1头牛犊,到明年预计还能再产3头牛犊。

  在姚家村养牛户不止是贫困户,一般农户现在也都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业。生态建设好了,养牛才能赚钱,现在姚家村的贫困户靠养牛脱贫,一般农户靠养牛致富,这也是姚家村村民们都认可的发展模式。(记者 云艳芳 通讯员 辛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