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村镇 首页
“三农”情结

奔波奋斗了大半生,远也走过,近也行过;苦也吃过,甜也尝过;累也挨过,福也享过。但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也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我与一个“农”字的缘分总是越结越深,越积越厚,越品越浓。每当我想起农村、农业农民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团无法熄灭的火焰,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我生在农家,长在农村,是一个在农村的广阔田野里长大的孩子,农村就是我的根。我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落脚在农村的土地上。尽管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却留下了我童年的梦想。自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能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便不知疲倦地感知和熟悉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在那浓荫覆盖的小树林中,在那阳光璀灿、麦浪翻滚的田野里,在那碧草青青、水波荡漾的沟渠旁,都留下了我弱小的身影。儿时,家中的日子与这个国家的日子是一样的,一直是很清苦的。不知道苹果是什么模样,到了过年才能吃上几顿猪肉,但那种快乐是一生都未曾有过的。每到冬日的晚上,躺在冰冷的被窝里,看着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给我和家人做鞋底,带着笑意和一身的疲倦进入了梦乡。不知是做了什么样的梦,却把还没有睡觉的妈妈逗乐了。妈妈告诉我:你自己在梦里喊着又抓住了一个大青蛙。就是这样,我在一个个美丽的梦想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自己常在梦中叨叨咕咕的那些事情一直是哥哥戏弄讥讽我的把柄,也是我自己的情有独钟。


尽管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却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这奋斗的足迹留在了我求学的路上。我带着童年的梦想和父母的深切期待,在那坎坷不平的小路上开始了求学的生活。不管春秋冬夏,不管雨雪冰霜,不管酷暑严寒,我都没有耽误过自己的学业,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就是在那个校园已经失去了宁静的岁月里,我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习。因此,我便成了一个远近小有名气的品学兼优的孩子,父母和家人也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我常常想,我要对得起辛勤劳作的父母,我要对得起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奋斗和优异的学业为家乡争光。后来,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让我终于成为我们家族和这块贫瘠土地上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尽管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却留下了我青春的汗水。那时,家中生活拮据,生计日渐艰难。在我渐渐长大之后,我便利用放学后、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生产队里的各项劳动。我披星戴月拾过粪,我跟着村里的妇女劳力间过苗、扒过玉米,我跟着那些成年男人种过地,收获过各种庄稼,掏过大粪,在冰冷的水中沤过麻,在那呵气成冰的冬季刨过粪,农村里的农活除了扶犁点种我全都干过。虽然身单力弱,缺少技能,但每一次劳作都使我经受了磨练,使我知道了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来之不易。我用自己的劳动和洒下的汗水为这个贫困家乡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强化了自己的体能和意志,并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对“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理解。多少年之后,当我回到那个村庄的时候,我曾经找到了那一棵棵自己和伙伴们亲手栽下的树木,看到它们那枝繁叶茂的样子,似乎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

这就是我生活过的农村,我留在这里的一个个梦想,一行行脚印和一滴滴汗水,见证了我与她的渊源和情份。不管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她忘不掉我,我永远都会辨识出她的容颜;不管我是富贵还是落魄,她都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根早已同她连在了一起。


我热爱农业,熟悉农业,是一个在农业的广阔舞台上成长起来的干部,农业就是我的情。在农村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让我熟悉了农村的一切,也奠定了我从事农业工作的基础,更积淀了我对农业的深厚感情。自己曾经参加过的每一次农业生产的劳动,自己曾经参与组织的每一个农业生产的重大活动,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每一个深刻体验与感悟,都使农业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在心里深深地扎下根并慢慢地生长着。高中毕业后,在那时的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工作了四年多,有整整两年是在与农业的摔打与锤炼中度过的。因此,农业在我的心中总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对农业的“情”体现在我对自己工作和事业的选择中。大学毕业后当了半年的教师便调回了母校所在的那座城市。当时,领导曾征求我的意见,组织部、办公室和农工部三个单位可任选其一,这是三个在县一级党委的机构中都很重要的部门,去组织部或办公室可能会有更快的进步,离领导、离权利的核心也更近一些。经过再三斟酌,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农业工作,我以为这可能更好地发挥我的优势,我也可能会更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那一年全省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我刚刚来到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灾区,到了8月14日才算下了一场透雨。所以我到农工部上班的第一天,便参与了全县抗灾自救工作动员大会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出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一言不发不是那么回事,说得太多又怕说不到点子上。最后领导把这个讲话的一部分交给了我,我很快就完成了起草任务,领导也没做太多的改动。我不知道是领导为了保护一个新兵的积极性,还是我那凭着老底儿形成的一些东西真的对路。反正从那一次小试身手以后,我便成了这个地方起草关于农业方面的领导讲话和重要决策文件的骨干之一,后来曾有领导把我戏称为“农业专家”。这一戏称对别人倒无所谓,但对我来说却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压力。有了这样的戏称,我便更加注重自己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更加注重每一篇文稿的质量,这倒成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巨大动力。1983年,全国从上到下实施了以贯彻干部“四化”方针为重点的机构改革。那是大学文凭最值钱的年代,“文凭是个宝,提拔少不了”便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高度概括。我也是赶上了这样的机遇,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被提拔为市农业局的副局长。走上这样一个工作岗位,更拉近了我与农业的距离。到农业局任职之后,我并没有在那里上几次班,而是又兼任了市政府农业生产办公室的副主任,与一位资深的农业专家,曾经长期担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老同志一起负责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主管副市长刘书林是一位极有魄力,极有悟性,长期从事财贸工作的资深领导,工作作风扎实,工作指导具体,节奏快而效率高。我们又在他的亲自指导和指挥之下,上演了农业生产方面的一出出大戏。那时,党委和政府在对农村工作的指导上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手段和领导方式,虽然没有象学大寨运动那样强行地“一刀切”,但也是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什么五秋大会战,什么积肥造肥大会战、什么农业技术培训之冬,花样翻新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所有这些,虽然是越俎代庖的无用之功,但却都使我在实践中经受了更大的锻炼,使我对一个县市范围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势有了更系统的把握。我对农业的“情”体现在我对农业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工作在一个农业大市,自己主管的又是农业方面的工作,使我有机会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结合工作实践从理性上对涉及到的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当时市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许德生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的专家,他经常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也常常给我出一些具有超前性的题目,既使我受到了指教,又给我增加了压力,促使自己必须更加系统地掌握农业和农业经济的有关知识。我还经常向资深专家郎庆明请教,并一直把他作为自己的老师。同时,我还系统阅读了有关这个方面的教材和书籍。虽然我没有参加过第二学历的考试,但我自认为自己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下的功夫是最多的。通过学习,我对农业栽培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土壤与肥料、良种培育与选用、农业机械、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至少是掌握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对农村经济理论要点也有了系统的把握。同时,我还结合分管工作的实际和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有针对性地完成了一些调查报告和工作研究的文稿。在我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自己撰写最多的文稿便是来自农业方面。其中有很多文稿发表在上几级的报刊杂志上,有的被领导采纳转化成了工作决策。1986年调到地委政研室担任经济组组长之后,虽然调研工作的涉及范围更大了,但我仍然关注着农业的有关问题,并且撰写了一大批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和工作研究,为地委指导全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参谋作用。我对农业的“情”还体现在我对农业的全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上。1998年,我到县级绥化市担任市委书记,这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特别是对这里的农业、农村我更有着特殊的情缘。因此我上任后安排的第一个活动,便是专门听取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汇报。第一次调研活动便是深入到乡村和农户了解农业情况。当时,由省委书记挂帅,在哈伊路途经绥化市近80公里的范围内辟建了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带。省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我到职之后,便就这个示范带建设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并提出了基地化、现代化、市场化、集约化、特色化的建设思路,积极争取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所有这些,都对示范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00年5月21日,省委书记曾带领十几个省直部门的领导同志前来视察,并对示范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99年秋季,我在全面统筹下个年度整体工作的时候,考虑到当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有关工作的时间性,便筛选出明年农业生产准备、化解村级集体经济债务和村级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三大战役”。随后,我们将每年年初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前到了秋季,这样就使农村的广大干部和农民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做明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同时从强化基础和提供保障的角度把农村改革以来形成的村级债务沉重和村级组织涣散两个突出问题摆上了位置。通过半年的深入推进和实施,这三项工作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农业,它为我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舞台,凝聚着我前半生的情愫。它启迪了我的智慧,为我的那一段辉煌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不管我走到那里,不管我离它有多遥远,农业将永远是我深情的牵挂与向往。


我来自农民,可能还要还原为农民,我是一个在农民的温暖怀抱里成长起来的赤子,农民就是我的爱。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更是经历了苦痛与艰辛的农民。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农民以及他们那清苦艰难的生活之后,我便感到他们都如同我的父母一样,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生活境遇和经历,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像爱父母那样去爱农民。我爱农民那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解放以来,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体制和政策,农民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在这种极不公平的待遇中顽强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受到多大的自然灾害,他们都没有放弃过,而是始终与自己的命运进行着可歌可泣的抗争。我爱农民那种勇于奉献的大局意识。在那漫长的计划经济岁月里,我们的农民用廉价的农产品养活了城里的工人老大哥,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亲身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场面:当国家缺少猪肉,城市缺少粮食的时候,只要跟我们的农民说一声,他们宁肯自己勒紧裤带也在所不辞。我看到一个七口之家,老老少少盼了一年喂了一年,眼看就要杀掉过年的猪却被国家的摊派强行购走,而他们在那个春节却没有吃上一顿有肉的饺子。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依然把各级领导的话奉为圣旨,依然认为农村人养猪城里人吃肉是天经地义的。经历了这样的场面,见识了这样的觉悟,我对农民便进一步加深了敬重之感。我更爱农民那勤劳朴实的性格。在乡镇工作期间,我曾经在三个生产队做过包队干部,和那里的农民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宝贵时光。那种真正的“三同”生活,使我同当地的农民吃住在一起,开展工作、组织生产、发动群众、排解纠纷都要一户一户去了解,就像在村子里串门一样。这样就使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他们都和我的父母一样,把辛勤劳作看作是自己一生的职责,不管怎样地劳累,不管怎样地艰难,他们都未曾有歇下来喘口气的想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与农民打交道,不需要绕更多的弯子,他们朴实得让你感动。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巨大的力量。因此,在我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我除了从整体上关注农村的民生问题之外,对那些上访的农民我都认真地接待,我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谁若是慢待农民,不认真处理农民反映的问题,我都认为是最大的失职和不恭。在我担任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市县主要领导时,我都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我在他们面前一直都是很谦虚、很坦诚地听取意见,而不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我觉得,我和农民是很能谈到一起的。因此,我结交了很多的农民朋友,他们与我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为我提供着各种信息,为我的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群众基础。这些年来,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在我的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尽管我没有能力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但我毕竟为解决这些问题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现在,我因为一场灾难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也失去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条件,但是,我对他们仍然是关注的。我为这十几年来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我为广大农民生存境遇的重大改变以及他们日渐看好的未来感到欣慰和高兴。这种来之不易的局面正是我当年曾经有过的殷切期待。可惜,那时还没有创造这种局面的条件。我和妻子曾经几次设想和规划着我们的未来。我们都想将来有那么一天,可能还要回到农村去,找一个避静之处盖上几间砖房,租种几亩薄田,生产一些自己喜欢的绿色食品,养上一群鸡鸭和大鹅,象当年的陶渊明那样,过上“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的田园生活。“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得闲之时,再帮助农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吗?

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我的根在农村,我的情在农业,我的爱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