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几梁乡 首页
塞外“小岗村”引领首府农村改革向前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宏伟史诗,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生机蓬勃的时代长卷。

四十年风雨同舟,四十年砥砺前行。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呼和浩特从城市到农村,处处涌动着勇于探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开创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集中展示各地区、各部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展示日渐文明富裕、和谐进步的首府新面貌。

5月的塞外已是一片新绿,在托县河口管委会树尔营村,原本荒芜的盐碱地上,如今大棚内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显出勃勃生机。

塞外“小岗村”——从“口粮田”到“大包干”

对于呼和浩特市托县原中滩公社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在记者见到改革开放亲历者——时任中滩公社副主任的赵光辉时,他的手里一直攥着一个厚厚的红本本,“这里有那些年所有的数据记录,只要看到这些记录,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及40年来原中滩公社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过电影一样,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我眼前。”赵光辉说。

40年前,中滩公社是以“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的“三靠”社,也是“种地缺籽种、人缺口粮、牲口缺饲料”的“三缺”社,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靠国家的返销粮或供应粮维持。1978年冬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中滩公社开始酝酿一场伟大的变革——分田到户,自主经营。在时任公社书记马从发和副书记、社长菅光耀的带领下,1979年2月,中滩公社几乎与小岗村同步,在自治区率先实行了“口粮田”“商品粮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滩公社以党委决议的形式,把部分土地以“口粮田”的名义分到社员手中,明确“口粮田”的收获都归社员所有,开始了自上而下从“口粮田”到“大包干”的改革,中滩公社也从此被誉为塞外“小岗村”。

“当时公社71个生产队中,只有2个生产队没有分地,全部土地还是由集体统一经营。只有极个别社员没有要地。”赵光辉一边翻着小本子一边说,“就在这一年,中滩公社的粮食产量一下就打了翻身仗,粮食总产量达到695万斤,比1978年纯增了290万斤,获得了好收成,摘掉了全县倒数第一的帽子。公社不仅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社员们家家口粮有了保障,还完成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上缴国家16万斤粮食。农民上缴国家粮食的积极性很高,速度之快,可以说前所未有。”

赵光辉珍藏着的红色笔记本上记录着中滩公社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的数据——1981年粮食总产量达1344万斤,上缴国家183万斤;1982年粮食总产量达1105万斤,上缴国家196万斤;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1500万斤,上缴国家325万斤。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我国不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滩公社也和全国的农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滩公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36元增加到2008年的5200元。改革开放以来,好政策越来越多,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大,幸福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全民达小康的日子近了。

农家乐开启农民致富新渠道

托县河口管委会郝家窑村如今是托县著名的富裕村,今年56岁的郝争平是村里老少认可的致富带头人,他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托县农村的发展变迁。

“大集体时我家劳力少工分少,口粮都领不回来。”过去的穷日子让郝争平苦不堪言,“我出去当过瓦工、油工、电工,什么赚钱干什么,成了大家口中的‘包工头’。土地到户20年后,我又回来了。我觉得村里有干头儿。”

2004年,郝争平最先在黄河边上尝试开起了托县首家农家乐。郝争平告诉记者:“从2004年到2008年,每到旅游旺季,来这里吃农家饭的人实在太多了,每天的平均经营收入都在10000元左右。2006年,我家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农家乐接待户。2013年,我家的农家乐被自治区批准为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是内蒙古首批两户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之一。”

随着神泉景区的建设,郝争平又着手打造郝家窑村的农家乐,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他说:“现在郝家窑村有农家乐餐饮、住宿、葡萄采摘园,还解决了不少本村人的就业问题,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葡萄价格从2010年的一斤一块五毛钱涨到了现在的采摘价五六块钱一斤,市场价八到十块钱不等。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26000元,成为周边地区的富裕村。”

如今,全村人把土地流转集中建设“沿黄旅游休闲中心”,打造“旅游+民俗”“旅游+体验”等田园综合体。仅郝家窑村就有农家乐接待户33家,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左右。在党的好政策下,村子越建越美,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以农家乐旅游接待户为活动主体,打造托县四季旅游的亮丽品牌,如今已经成为托县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亮点,也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的发展。2013年,托县被评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县”。2017年,郝家窑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改革开放的农村,郝争平和乡亲们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改革开放40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首府农村也迎来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