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红村 首页
说教不管用,那就走进孩子的内心吧。

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

     这让我们想起麦兜妈妈给麦兜讲的睡前故事。


麦兜妈妈说:

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地念书,长大之后发财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麦兜说:妈妈,我想睡了……

看起来很搞笑的片段,但是值得我们思考。

父母那些通过说故事讲道理的小心思,一眼就被孩子识破,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知道并不等于接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当你让孩子觉得你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往往难以奏效。

孩子有他的自主性,即使只有1、2岁,他也不喜欢被说教、被控制。

这就像北风与太阳的故事: 北风与太阳为谁的能量大而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如果父母把教育变为灌输、说教甚至命令,那么教育效果往往不会好。


最没用的三种教育策略

卢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策略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打动。

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不恰当,尤其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怎么办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时候,父母去倾听孩子,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情绪的过激反应。

有人可能会问,倾听完了呢?

很多时候,父母没有重视倾听,我们总把倾听作为手段,但有时倾听不是手段,倾听就是方法,或者说倾听至少是方法的一部分。

知名认识神经科学家洪兰教授说“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总在用大脑的理性和孩子对话,比如孩子不想上学,我们就说:上学是你的任务,迟到了老师会批评你,你不上学以后无法生存……但是这个时候,理性的声音无法进入孩子处在情绪中大脑,他就会争辩、发脾气、甚至直接屏蔽不听。

孩子不想上学行为的背后,有千万种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都看到了吗?


学会倾听

莉莉上学要迟到了,却非要妈妈给她梳两个小辫儿。妈妈看时间紧,想赶紧梳一个小辫就好了,可是女儿不干。要是以往妈妈一定会连催着带拉,带着莉莉去上学。但是这次,她想听听女儿是怎么想的。

莉莉说:别的小伙伴都梳两个小辫,我也要!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声,妈妈才发现原来这是孩子想融入集体,需要归属感的表现,于是妈妈给她梳两个小辫,孩子顺利地去上学了。

当父母学会倾听,会发现还有很多心声被忽视了。

比如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妈妈说幼儿园不能哭,但是她忍不住想哭;比如因为学习受挫,被老师批评了;比如因为没有睡够,情绪不好……

所以,当你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教育效果往往不会好。

如何做到教育无痕

我们总说教育不能功利,教育不能着急,好的教育是无痕的,但是如何做到呢?最好的办法,是做到不唠叨、不说教地跟孩子讲道理。

1)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听自己的话。

2)用尊重的口吻、建议的态度,就事论事,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迫、威胁。

3)允许孩子“申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养成讲理的习惯。

4)讲道理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情况,有的放矢。

5)讲道理时不要采取我都懂、我都对、听我的等等凸显自己正确、要孩子服从 的情绪和态度。少说“你不能……”,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

6)除了讲道理,还要给出具体的指导,接纳孩子的情感,最好是引导孩子自己 得出结论而不是逼孩子认可你的道理。

7)如果是对孩子的要求,明确提出你的具体要求,以及奖惩措施。如果是对孩子有批评,那么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要因为讲道理而把实际的要求、批评等转移了。

8)多观察和听取孩子的反馈,而不是自己讲完了就完。根据孩子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内容。

9)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孩子所具备的理解能力,确保你说的话孩子听懂了,而且能执行,否则就是白费唇舌。

来源:央视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