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白乡 首页
庐山曾为皇家之山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一个清晨,阵阵石工号子声,打破了庐山的宁静,也拉开了庐山历史被改写的大幕。这一切,全都因为一个名叫“周癫”的神仙。远在金陵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坚称周癫在庐山修行期间,大施神迹,帮助自己打赢了和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此后,朱元璋继续向庐山施恩。庐山被加封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 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就下诏宣布:“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北至讲经堂”的广大区域,辟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开垦狩猎。从此,庐山专属大明朱姓一家。

    见证朱陈鄱湖生死之战

    庐山,一山飞峙,以绝世孤傲的姿态雄踞在长江之畔。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庐山周围便有人类生活。而庐山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却是因为司马迁。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站在庐山之巅,眺望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疏理过的九江。30年后,他为这次经历写下了十字的感慨:“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那部写下庐山名字的奇书便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一位名叫朱元璋的孤儿登上帝国之巅。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途中,他曾于公元1363年7月,在鄱阳湖与皇位的争夺者陈友谅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水站。当时,朱陈双方投入约80万兵力。最终,经过37天鏖战,人数占劣势的朱元璋水军,利用古老的火攻战术,彻底歼灭了陈友谅主力部队。

    公元1392年,统一的多民族的明帝国已经建立了24年,曾遭战乱的鄱阳湖和庐山也回归平静多年。然而,随着一道敕令的传达,庐山方圆几百里的静谧顿时被打乱。

    这一切,全都因为一个名叫“周癫”的神仙。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故事,但远在金陵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坚称周癫在庐山修行期间,大施神迹,帮助自己打赢了和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为了怀念这位倾力相助的神人,朱元璋决定为周癫造像,并在高入云端的庐山之巅,树立御碑(大图,图来自网络)。

    在庐山之巅为周癫立碑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一个清晨,石工号子声响彻山谷。庐山当地的壮年男丁们他们轮流驮运一块从南京运抵的重达数吨的御碑。驮运的队伍如蝼蚁般艰难行进在新建成的九十九盘登山御道上,他们要将这块代表皇家最高威仪的纪念碑立在庐山之巅。

    这块由明太祖朱元璋敕建的御碑,立于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故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御碑亭的建造风格比较独特,御碑亭高6米,四面无柱,全是条形巨石砌成。亭子正门外有两副对联,外联的上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下联是:“更有何人告太平。”内联的上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下联是:“一亭烟雨万壑松。”亭内“御碑”高4米,宽1.3米,厚0.3米。

    碑正面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周颠仙人传》,全文两千余字,讲述了周癫仙人在庐山修行期间,不仅暗示朱元璋最终会夺得天下,还大施神迹,帮助朱元璋打赢了和陈友谅的生死之战。背面是朱元璋的《赠四仙》诗:“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这里所说的四仙,是指周颠仙人、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脚僧。  

    为了让巨大的石碑能运到庐山顶,负责整个工程的内务府决定,使用附近州府的民夫,从山脚下的赛阳开始,到锦绣峰,修筑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如今,这条建成的险峻道路,有一个叫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九十九道盘古道。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整个庐山山麓的壮年男丁都被发动起来,轮流驮运这重达数吨的巨碑。

    被封为“岳”与五岳同尊

    几年后,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继续向仙界施恩。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为纪念周癫敕令扩建巨大寺庙群,寺庙落成开光之际,皇帝亲赐乌金太子像、象皮鼓、铜钟、铁瓦四件宝贝,以示隆恩。而在庐山博物馆的地下室里,仍保存着出土于天池寺旧址的仅存的明代铁瓦,现实存在的文物确凿地表明史书所言不谬。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一切还不够。庐山于他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紧接着,他又加封庐山为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从此,庐山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享有了同等尊荣。

    很快,朱元璋下诏,命庐山脚下的南康的官员,每年都要沿着九十九盘山路,登顶庐山,到天池寺躬祭。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新皇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承袭了先皇对于庐山的崇敬。他即位不久,就下诏宣布把庐山天池为核心。“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北至讲经堂”的广大区域,辟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开垦狩猎。从此,庐山专属朱姓一家。

    在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这纸禁令,庐山得到了宝贵的涵养机会。如今的青葱山谷,花香鸟语,也间接地受益于这漫长的山禁。

    瞻仰庐岳成明代社会风尚

    因为开国君王的垂青,明朝历代皇室都对这座大山眷顾有加。

    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笃信佛教,为了表示对庐山黄龙寺的尊敬,她亲赐藏经画卷以及镏金佛像等稀世珍品,以示皇家的器重。为了报答皇太后的恩典,当地僧人特在黄龙寺附近的密林幽深之处,专建了一座石结构的亭子。这便是著名的赐经亭(小图,庐山风景名胜区供图)。

    三代皇帝的敕封,两座御碑的树立,让庐山在明代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家山岳。因为皇室的重视和仰慕,在整个明朝,瞻仰庐岳,成为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人们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在明代以前,庐山更多是为高僧名士,文人墨客所瞩目。明代以后,随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高,庐山已然成为华夏大地上一座政治名山。

    公元1644年,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的明帝国,终究没能逃脱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铁律。而庐山,依旧在秋云冬雪中静观世间沧桑。

    明亡后16年,一个叫黄宗羲的思想者走进了庐山。离开庐山后,他写下了《明夷待访录》,书中的第一章题为《原君》,皇帝是不是真的受命于天?王朝帝国盛衰的天道究竟在哪里?在经历2000余年皇权长夜之后,黄宗羲第一次画出中国人启蒙的问号。

    如今,历经人间沧桑的庐山,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名胜。游客们大都淡忘了这里昔日的荣光,而不老的青山,也依旧在亘古不变的云卷云舒中,妖娆着甲天下的奇秀之姿。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