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街道 首页
北斗人的路:不靠外人!8万人干了20多年

中国北斗,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战略工程。豪情万丈的北斗人,用较短时间即形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2017年下半年起,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大幕,预计年内将发射6颗左右卫星,2020年前将完成30颗卫星发射,形成全球运行服务能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强国的“标准配置”,也是核心利益所在。作为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我国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掌握了时空基准控制权、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为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提供了战略保障。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规划模型。

朝受命,夕饮冰

——“我们不能生活在某一天因为某种理由GPS可能关闭的危险之下”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孜孜追求导航的技术。从早期的司南定向,到航海时代的星盘、六分仪、航海钟,再到现代无线电导航,直至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到卫星导航的时代。

卫星导航系统简称为GNSS系统,在全球GNSS俱乐部中一共有4位VIP会员: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GPS系统是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当GPS在欧洲开始推广应用时,欧洲空间局敏锐地意识到:“我们不能生活在某一天因为某种理由GPS可能关闭的危险之下。”由此,欧洲开始了建设“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漫漫征途。

的确,在涉及国家安全核心部位、核心数据、核心技术上,绝不会天上掉馅饼,尤其卫星导航系统,不管是军用、民用,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导航系统未来都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感慨地说:“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美国的附庸。”欧洲都不能幸免,其他国家就将是玩偶。只是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技术和资金如同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不是谁想搬走就能搬走的。

但中国必须得搬走。不是因为我们有“愚公”,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追赶世界高科技前沿,中国的起步其实并不晚。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专为军队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这个系统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前身,虽然在定位精度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几乎同一时段,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取名为“灯塔”。但是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搁浅。

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提出了双星定位设计方案。这在当时是公认的最优方案,科研人员开始积极立项论证,但因种种原因又搁置下来。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把中国人警醒了,美军的GPS在作战中应用非常成功。高层领导深刻意识到以后打仗没这东西是真的不行,双星定位方案启动。

1994年,美国完成GPS系统24颗卫星全部星座布局。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意气风发的北斗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勇攀登。

基于我国国情,北斗建设者创造性提出“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源”的建设思路,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先建立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然后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最后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