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井社区筹委会 首页
昔日“空壳村”种当归换活法 今年大丰收

  11月13日讯 “还是这一片地,以前种小麦一亩地除去人工、化肥基本上没有多少收入,有时候天气干旱时甚至颗粒无收,但自从去年开始种上当归,那收入真是翻了好几番嘞。”深秋时节,正是当归的收获期,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麻家庄村田地里到处都是采收当归的农民身影。

  装袋、过称、交易……11月初,麻家庄村广场上好不热闹。村民们正将一袋又一袋刚从地里采挖的当归打包,开着拖拉机运送到广场上,等待着从全国各地来这里收购当归的收购商收走自己的当归。

  “这里种植的当归个头大、品质好。我们已经和村子签订了收购合同。”来自甘肃的收购商一边算账,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的当归比去年价格还稍高一点。一公斤能卖到9元至9.5元。按照亩产800千克至1000千克计算,一亩地大约有1万元收入。今年一共种了0.2 公顷(3亩),前前后后一共卖了三万块钱。当归收益这么好,我打算明年继续扩大规模。”说这话的是村里的贫困户唐四海,仅仅靠着这一样产业,他们家今年脱贫了。

  地处脑山地带的麻家庄村山地较多、自然条件差,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产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务农,是个典型的“空壳村”。祖祖辈辈守望的一亩三分地仅用来糊口。去年十月份,村里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一切源于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派驻村干部的到来,让昔日里只靠“老三样”吃饭的贫困村换了一种“活法”。

  今年,全村在2016年种植当归收益较好的基础上,利用10万元的产业扶贫周转资金和5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成立了大通县禾辉多种农业种植合作社,集中购买当归种苗、化肥和地膜,为村民种植当归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一书记”杨海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全村299户共种植当归60公顷,户均0.2公顷(3亩),销售收入650万元。扣除当归种植成本1300元/亩、种植油菜籽或马铃薯等其他农作物收益2000元/亩,户均增收1.57万元,较2016年提升了57%。

  “我们村的当归亩产高于临近的几个村,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土壤,还和技术到家分不开。”村支部书记张国安高兴地说,去年,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以后,为了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当归,聘请了青海大学段晓明教授承担当归种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解决了当归种植的技术核心问题。

  气候寒凉、海拔较高,这是无可改变的自然现实,但恰恰是这一气候特征适宜当归种植。如今,全村仅仅依靠当归这一项产业不仅点燃了贫困群众积极奔小康的热情,也激发了大家“不等不靠不要”的内生动力。

  “今后将不断提升村民种植当归技术,按照种植规律倒茬种植,将当归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亩/年的规模,并作为麻家庄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这样一来,我们村脱贫就指日可待了。” 杨海军满心期待地说。

      来自: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