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街道 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原创:云牧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做个定位倒是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定位,这是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的大前提。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得出的结论肯定会千差万别。那样的话,传统文化就是隶属于个人的私有文化,就是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洗脑的愚蠢文化,就不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整体文化。因此,我们要想得出正确结论,首先必须放下自我,把自己的好恶彻底放下,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也许你喜欢儒家不喜欢法家,也许你相信佛教不相信巫婆,但是,法家和儒家、巫婆和佛教共同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的这一客观事实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你的不相信他们就没存在过。所以,评价历史,不是要放下你不喜欢的那些历史,而是要放下你在情绪化上对某些历史的不喜欢,能够尊重和承认你不喜欢的那些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才是一个人做人的公正态度。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呢?

当代佛教界净空法师的定位是: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孝文化”,这个定位迅速波及到广大民间,深受小农经济基因遗传的中国人接受这个观念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历史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只有回顾历史,才能知道真相。

捋顺一下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段的统治阶级对中国文化核心有着不同的定位。净空法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真正的历史给传统文化定位并不完全是净空法师说的这个样子。整个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定位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统治阶级必须要按照自己的阶级需求进行定位,凡是符合本阶级利益或者爱好的文化就被当时的统治者定为“核心文化”,从来都不存在离开阶级属性而独立存在的文化。四十年以来,所谓的“自由文学”、“自由思想”、“自由言论”、“非政治文学”、“人性文学”等等,其实质都是为资产阶级做隐型服务的文化意识潮流,是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的伪装文化。

我们来看看不同历史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老子的文化核心是“德”,孔子的文化核心是“仁”;孟子的文化核心是“孝”;墨子的文化核心是“义”。这都是先秦时期的个人文化,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社会文化。任何时期的文化普及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由政治家们选择后推动起来的。

先秦的主题文化是武力文化,战国七雄比拼的主要是国力和武力,谁的拳头硬谁是哥。没有人听孔孟老庄的。

秦始皇凭借超级强大的武力统一了中国后,仍然使用暴力治理国家,他废除儒家孝道,禁止人权自由,儿女孝敬父母的权力被拿掉,亲朋之间聚会喝酒游玩的权力被拿掉,秦王朝把国民的人权收归国有,人权资源属于国家统一配置。

西汉建国的一百年间,以“黄老之术”(即道家的前身)治国,“无为之治”成为政治核心和文化核心。这一时段的国家领导人把道家文化领悟得十分深刻,他们面对北方的超级大国——匈奴——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四代人装孙子装了接近一百年,悄悄发展经济,为打击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汉武帝时期,消灭了匈奴,淘汰了黄老思想,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了西汉后期到清朝末期的主体文化。

汉朝的儒家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孔子思想的灵魂是“仁”,表现仁的形式是“礼”,仁和礼是体和用的关系。但是汉武帝时候出了一个大学问家,叫董仲舒,他把“仁义礼智信”并列为儒家五大核心思想,这不但不违背孔子思想,反而还丰富了孔子思想,进而形成体系完备的儒家思想。董仲舒要求皇帝先做到仁义礼智信,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臣;父亲先做到仁义礼智信,然后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儿子;丈夫先做到仁义礼智信,然后悄无声息地影响到妻子。三纲五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通过政治手段完成的一场文化大革命 —— 一场最为成功的文化大革命。三纲五常是董仲舒要求上级做仁义礼智信的表率,通过身体力行教育国民都来以此为纲,达到天下大治。汉武帝深以为然,他以政治家的强大魄力迅速推广了这种儒家学说。从此,中国的皇权就开始牢牢控制在儒家思想的手里了。

文化高于皇权是汉武帝之前到远古时代各国君王在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不约而同而形成的一种共识,譬如先秦时期,大小知识分子都能受到各个诸侯国国王的高规格待遇,虽然很多老板看不起孔子孟子,但是为了展示自己礼贤下士的风采,还是比较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大阴阳家邹忌不论走到哪个国家,请进“五星级酒店”里居住都是很平常的事,为了请到邹忌,各诸侯国得提前挂号,排队等候,邹忌是当时各大“公司”的首席顾问,这不是玩笑,历史上确实是这样子的;那个时候的史官写历史原则性极强,从不看老板的脸色,对历史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实事求是,权力要服从文化,这就是古代的社会现象。汉武帝打掉了匈奴这个巨大隐患之后,东周分裂后的外部压力没有了,生存空间一下子释放了出来,按说汉武帝可以自由了,可以不需要再尊重文人了,可以把皇权提高到文化之上了吧?可是,老天爷给中国降生了一个大学问家董仲舒,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让汉武帝认为十分有利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就欣然采纳并落地应用,帝王必须要首先接受“仁义礼智信”的约束,不然就会成为为所欲为的昏君,国家就完蛋了。汉武帝深深领悟到了这一重要价值,所以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文化高于皇权。司马迁写的《史记》尽情描述了汉武帝的老祖宗刘邦的很多丑行,对汉景帝、汉武帝父子的缺点也做了很大的揭露;在以文化为先的政治体制下,汉武帝什么也没说,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执行三纲五常,表现出皇权要受制于文化的坚决态度,让《史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三纲五常”的形成,对延续文化高于皇权这一传统规则起到了根本性地作用,对稳固和推动中国历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推动中国从整体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以孝治国”也是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来的行政方案,全国选拔干部以“举孝廉”为标准,在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抗灾能力低下的古代,选拨干部首先考察的不是能力而是人品,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那个时候个人能力并不重要,毕竟能力再大,还是那么多社会物质,只要不贪不争、爱民如子、会写点文章、为官清廉、不给老百姓争夺财富,给老百姓充分发展经济的机会,就对社会有好处,就是个称职的干部。所以,举孝廉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干部使用办法和干部管理办法。但是到了东汉末期,皇权旁落,底下的人就不执行了,举孝廉在基层就变异成了“买官卖官”的交易行为,为了当官,孝道噱头也开始层出不穷了,这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还深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时候,酝酿了几千年的道教应运而生,换句话说,起源于炎黄二帝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东汉末期就沉淀成了系统的道教文化。

隋唐时期,中国和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国际化往来逼迫中国必须重视干部的能力,仅仅依靠举孝廉无法达成和世界交往的需要,也无法把新鲜的外来血液输入进来转化成生产力,巩固河西走廊这个经济大动脉离开人才是万万不可以的,干部的人品固然很重要,但是个人能力也不可或缺。于是就废除了举孝廉,发明了科举考试,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文化的国家地位,文化依然牢牢控制着皇权。有一次,唐太宗想让史官改写一下他个人的一段黑历史,大臣褚遂良提出了反对意见,唐太宗在文化压力下,只好罢手,唐太宗不光彩的一面就原原本本地留了下来,连他和褚遂良商量这个事的过程也被史官做了如实记录。

南宋灭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元朝统治者开始把皇权凌驾到文化之上,元朝的附庸文人编造了《二十四孝》,把海纳百川的汉朝文化给破坏掉,几乎只剩下一个“孝”字,这是元朝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孝道可以把人变得只顾家庭、不管国家,可以培养人的极端自私心,对分裂汉民族的团结、软化汉民族的反抗决心有极大的好处。当孝道控制了人心的时候,皇权就可以从文化的束缚下得以解放了。可惜,短命的元朝刚把愚民的孝文化建立起来,明朝就到来了,朱元璋对待文化有着最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深受元朝造假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的原则性问题上他仍然继承了元朝的伪文化;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十分谦虚的文盲皇帝,又很愿意矮下身来尊重汉文化。他一方面想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汉文化治国,一方面又想把皇权立在最高处摆脱文化的制约。这是朱元璋的巨大矛盾。由于他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缺少汉武帝那样的认识高度,在处理皇权和文化的问题上他做了折中,即规定对言官永不能杀头,而其他文化人的话语权必须要服从皇权,元朝建立起来的孝道文化也继承了下来。皇权高于文化就这样给定下来了。清朝更是对皇权无限升级、对文化无限压制,清朝史学家对明朝的历史可以根据清朝皇帝大臣们的兴趣来写,所以,明清两朝的文化有多少是真实的,那就说不准了。

而且,清朝还篡改了三纲五常的本质,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统治阶级说:皇帝没错误,大臣不能指责皇帝的错误;父母没错误,儿女不能批评父母的错误;丈夫没错误,妻子不能抱怨丈夫的错误。以上条例公民必须遵守,不遵守就是大逆不道。这种野蛮的统治造成了清王朝的落后挨打。明朝的统治阶级都不敢这样解释,朱元璋规定不准杀言官,为的就是让言官监察皇帝是否守住了三纲五常,守不住必须要严厉批评。而清朝的这种错误解释直到今天还误导着每一个中国人。清朝除了曹雪芹之外再也没有思想家,这就是文化统治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邪教王朝。如果董仲舒在,他一定会把康熙告上法庭的。

清朝把孝道抬高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清朝还是没人敢说中国的一切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孝文化”,为什么?因为皇帝很需要忠诚于他的人,人人都在家从事孝亲这个事,谁来给皇帝上班?所以,清朝仍然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正规化的文化核心,只不过是统治者把三纲五常的本质给做了变种手术而已。

民国时期,中国的核心文化是孙中山提出来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进入共产党时期,“为人民服务”成了文化核心,直到今天。

近十几年以来,净空法师首倡了“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这一观念。历史上从来没这个说法,也没这个做法。因此,净空法师的说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想当然而已,根本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这说明,净空法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贯穿中国历史的主要文化不但有儒家,还有法家、墨家、军事、中医、农家、武术、水利、建筑、宗教、巫术、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等等等等,几乎是说不尽的。

这么多文化,究竟哪个是核心呢?似乎找不到一个绝对的核心,说谁是核心好像都有道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哪一家的文化,更不是哪一种类型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而不是单一文化。中国文化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集体文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性文化,你需求什么就取用什么。

所以,如果说孝文化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很客观的。净空法师的错误言论必须要彻底纠正,否则就会误国误民,误导下一代人。

本来,写这种话题是属于空谈,不应该写,但是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精神方向严重偏离中国文化的源头轨道,很多的国家矛盾、社会矛盾、家庭矛盾都是因为这些不正确的文化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因此不得不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