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长村 首页
深圳寻井记 | 一口古井与它流淌的生活

重启寻井计划再走一遍古井,也是重走一遍曾经的回忆。42岁的徐志鹏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他保持着活力,背着双肩包利用业余时间穿梭于深圳的大街小巷,寻找隐于闹市之中的古井。

文 |深圳晚报记者 张金平

编辑|王炳乾

编者按

当你穿梭在深圳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可曾想到就在几十米远的居民楼畔,沉睡着许多流淌了几百年的古井?当你听到“翻身”“田贝”“孖岭”等神奇站名时,可曾知晓这些名字如何得来?当你庆幸于自己赶上最后一班地铁回到家中,可否知道有一群人每天游走在深夜寂静的隧道中,只为给地铁铁轨“探伤”?

最熟悉的往往你并不了解,小写的故事中常常孕育着大写的温暖。深圳晚报今起推出“深圳风物志”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些熟悉却不曾深知的人与物。

时隔3年,徐志鹏决定重新走访深圳宝安的那100口古井。

这是一项开始于2014年夏天结束于冬天的寻访工程,徐志鹏和同伴们一共寻找到了100口古井。他们测量了每一口古井的长度、宽度、深度,并取了水样。

这100瓶用矿泉水瓶装的水样现在放在徐志鹏的家中,去年夏天,他决定离开深圳去江门,一度想把这些水瓶扔掉,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100口古井井水取样。

这100瓶取样中,有一个瓶子只有半瓶水。缘故是这样的:那是2014年7月23日,寻访完古井后,徐志鹏实在太渴,匆忙之中拿错了水瓶,饮到一半才发现自己喝的是井水。也因此,这瓶取样他看得尤其珍贵。

今年夏天,徐志鹏又回到了深圳工作,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回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令他魂牵梦萦的古井。

重启寻井计划再走一遍古井,也是重走一遍曾经的回忆。42岁的徐志鹏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他保持着活力,背着双肩包利用业余时间穿梭于深圳的大街小巷,寻找隐于闹市之中的古井。

新桥深巷八巷9号,古井幽幽。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古井养鱼人:它曾滋养整个家族的生命

徐志鹏在深圳十几年,一直呆在沙井,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子,他都很熟悉。

走在曾经走过的路上,感叹周边变化之快的同时,他也庆幸,还有一些古井在悠远的时光里静静地留在那里,等着他到来。

徐志鹏最喜欢在星期天的早晨去寻井。

那个时候,住在城中村的人们有了难得的假期,他们一早起床在井边洗衣裳,提水打扫卫生,清晨的阳光照射下来,一片古老又祥和的场景,生活的诗意随着井水蔓延开来。

步涌祠堂南246号,人们在井边洗衣裳,一片古老又祥和的场景,生活的诗意随着井水蔓延开来。

在沙四村二巷13号楼的门前,有一口建自清代的水井,在71岁的陈伟荣老人的记忆里,自太爷爷时候起,这口古井就一直存在。

沙4村2巷13号是徐志鹏寻井过程中遇到的唯一一口至今仍保留井耳的古井。

陈伟荣现在所居住的楼房是1990年将老房子拆了建起来的,岁月荏苒,古井见证了陈家八代人的更新迭代。如今,古井里的水已经不做饮用水,它的主要功能是做清洁用,洗衣、拖地等用途。

老人在井里养了两条鱼,每天去市场买虾子来喂,鱼儿们潜伏在水底,只有食物出现时,才会随着气泡探出水面。

沙四村二巷13号楼门前的养鱼井。

这两条鱼已经很大了,长度几乎到达井底的直径,但是陈伟荣并不吃它们。去年,在井底养了好几年的两条鱼不见了,他伤心了好一阵,于是又去买了两条来养。

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陈伟荣很少走出沙四村,他的子女不和他住在一起,喂鱼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放松心情的方式。

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直射进井底,就会发现两条鱼在游动。常有街坊邻居过来看鱼,每到此时,陈伟荣就会拿虾子丢进水里,吸引两条鱼露面。

这口井深藏着陈伟荣对往事的追忆,整个童年,他常常在井边玩耍,帮父母担水。夏天的傍晚,一家人会在井边的屋檐下纳凉,吃着从井里冰过的西瓜,想起来,心里就划过一阵清凉。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口井是陈家人的饮用水来源,滋养了整个家族的生命。

马路当中有古井,就像它的“眼睛”

在沙井,马路边的巷子里最容易找到古井,若继续深入,随时都有可能在某户人家的院落里发现古井。

位于沙四村围头七巷的围头井是沙井唯一一口外六边形内圆形的古井,是沙井四大名井。围头井井口由六块大小长宽一致的花岗岩砌成,井内的青砖上长满青苔,清澈的井水散发出一阵阵清凉。

围头井。

要想找到围头井,需要从一座建于庚辰年名叫“观音里”的牌坊进入,水井就在入口处不远。刚下过雨,花岗岩铺成的小巷一路向纵深处延伸,清静无比。

据史料记载,围头井是古时归德盐场所打的井。

盐场,最早见载于北宋王存所撰的《元丰九域志》中:“东莞县有静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元、明两代,归德盐场仍是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其盐课司署设置地点仍沿袭宋代,即如今沙井街道衙边村附近。

然而岁月无情,归德盐场早已消失不见,曾姓“官”的围头井的昔日辉煌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周围的老人说,围头井的水质曾经非常好,夏日沁人心脾,冬日暖人肺腑。不知那时,“官”姓围头井是否也如平民百姓家中的井一般取来饮用、洗衣做饭?

从繁华兴盛的盐场人潮之中,到如今的安然寂静,一口历经沧桑的古井,处在这漫长的人间世,看岁月之沉浮。

有些古井则以意外的姿态闯入徐志鹏的记录中,当他见到上寮三区175号井时,怎么也想不到,在上寮大道上,这个五边形被交警设置了红绿灯的后方台子下竟是一口古井。

上寮大道红绿灯井。这口古井就像是这条马路的“眼睛”。

据古井边的曾姓居民讲述,上寮村的整个地理形状是一只螃蟹,这口古井相当于螃蟹的一只眼睛。

在当年修建马路时,村民希望将这口古井保留下来,于是才有了“马路当中有古井”的奇特情景。

水井虽上了锁,但井里的水仍散发着阵阵清凉,现在这口井就像是这条马路的“眼睛”,每天无数车辆行人从它身边匆匆而过,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宝安沙井因井多而得名,近五六十年间,这里的原住民越来越多地搬离城中村,古井的模样逐渐模糊,它大多残存于记忆里旧时人们在井边洗衣淘米的场景。

宝安居民在古井旁洗涤衣物。

幸好,还有一些古井仍在倔强地焕发生命活力。

水井边流淌的时光,充满人情与风情

沙四村二巷十三号的古井是徐志鹏寻井过程中遇到的唯一一口至今仍保留井耳的古井,它保持着原貌,没有任何风化和裂痕。

沙4村2巷13号是徐志鹏寻井过程中遇到的唯一一口至今仍保留井耳的古井。

两块相同石材的井耳竖立在井的两边,井用水量大,人流密集。

人们在井耳中间装一个轱辘,把桶吊在轱辘上摇进井里打水,再又缓缓摇上来。这个方法借助了滚轴原理,人只需要摇动把手就可控制水桶的上下,省了许多力气。为了省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用较大的水桶来取水。

如今,井的上方焊了铁架井盖,夜晚前来打水的居民都会自发地将井盖合上,防止行人跌落入井。

古井并不是很大,外径不到1米,井口0.47米,井深3米。但井水却有冰壑玉壶的视觉效果。

一位前来挑水的大叔动作娴熟地“丢桶,起绳,拉桶”,一气呵成。因为井口狭小,靠近井的上方一边还特意留了个凹槽。大叔从井里收桶时先将桶拉到凹槽位置停留一会再拉出井面,他很快就打满了两桶水,略一弯腰,将扁担搁于肩膀上,挑着水往巷子深处远去。留下的是扁担“咯吱咯吱”的忍耐,还有他脚踩在石板上“嗒嗒”的笃定,忽而,井水随着水桶的边沿摇曳着跳跃出来,洒下一路俏皮。

新桥深巷八巷9号,从古井里打上来 的水在桶中摇曳。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清澈的井水散发出阵阵清凉。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当一口3年前寻访过的古井仍保持原样出现在徐志鹏的视线里时,他几乎像是见到老朋友一样欢呼着奔跑过去。

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古井随着城市的快速生长,正在不断地废弃和消失。

许多古井已经尘封,不再使用。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寻井的脚步跟不上消失的速度

当徐志鹏再次见到新二壆边5巷2号井时,井口已经被水泥封死,只留下了压水的水泵,这口井里的水仍旧被住在附近的租户使用。

沙井新二壆边5巷2号井。捧起刚打上来的井水洗一把脸,是炎炎夏日最惬意的享受。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井旁是一栋被改造过的老式建筑,两进三开,与其他老房子不同的是,房子大门被改成了约两米宽的拱门。

四川来的一个外来务工青年住在这所房子里,这口井基本解决了他的生活用水,为他省掉了不少水费。古井周围的老房子里,基本住的都是外来租户,古井真正的主人已经远离这里,住进了别墅区。

祠堂边也是古井常出现的地点。

在有着“岭南名祠”美誉的曾氏大宗祠后院,有一口已经弃用的古井。井口由两块分别被切割成半圆的大理石结合,拼凑成了一个内径仅0.57米的圆形,别致雅观。

徐志鹏正在曾氏宗祠古井取井水。

这口古井经历两次大修葺仍被保留下来。透过锈迹斑斑的井盖向里望去,青砖砌成的井壁隙缝里,一棵不知名的蕨类植物顽强地朝上生长着。

村里的老人告诉徐志鹏,民国初期,曾氏大宗祠曾被改办成学堂,供沙井新桥曾氏子孙读书,直至新学校建成。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宗祠可容纳学生500多人,一直被新桥人(包括如今的新二、上星、上寮等)称之为大学堂——这口古井因解决教师与学生的饮水之困而诞生。

大宗祠中间的花岗岩大牌坊正对面有清代嘉庆皇帝亲自准予所刻的“大学家风”四个字。在祠堂里,一幅幅人物画像,表明了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昌盛景象。

祠堂现在出于开放状态,在原来用作讲台的地方,几个小孩在嬉戏打闹,笑声穿越祠堂寂静的时空。这口古井想必也曾为当时的学生增加了许多快乐的回忆。

看到掩藏于杂草丛中被铁栅栏锁死,抑或被水泥封死的古井,徐志鹏感到自己的脚步有些赶不上古井消失的速度,这让他怅然若失。

徐志鹏曾经设想将自己的寻井路线图做成旅游线路,将来每一个来深圳、来沙井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独特体验。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暂时没有实施。

徐志鹏做的寻井笔记。深圳晚报记者 王炳乾 摄

时间改变的不只是古井,也改变了徐志鹏和他同伴们的生活轨迹。

3年前跟着徐志鹏一起去寻井的同伴一个生了小孩,一个回了湖南老家,再重聚起来走一遍古井成了一个遥远的愿景。

(感谢徐志鹏先生对本文提供帮助,本专题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 邱晓君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