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社区 首页
国学堂-梁冬对话董梅第二讲【《诗经》中国上古最伟大的诗篇】


国学堂-梁冬对话董梅第二讲

 本期主题:《诗经》中国上古最伟大的诗篇
 
主 讲 人:董  梅  
主 持 人:梁  冬
   
    画外音:天士力邀请你您收看本期《国学堂》。文学是一种传承的载体。
    梁冬:文学作品里面是可以很好地记载传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
    画外音:艺术是一颗发芽的种子。
    梁冬:那样的文化决定了是最终是秦国统一了中国。
    画外音:一段关于当代文学繁荣的猜想。
    梁冬: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这一批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土里面生存的子民有可能会迎来中华文明的一次的大发展。
    画外音:一个关于信念从何而来的论断。
    梁冬:就是说信念从哪里来?信念是借由更宽阔的历史时期。
    画外音:感受《楚辞九歌》中的情怀。
    董梅:悲莫悲兮身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
    画外音:体会《国风北风》中的隐忧。
    董梅:我们先民的情感已经微妙到;已经高级到如此的程度。
    画外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究竟是怎样的诗句?
    梁冬:曾经有人说呢,这首诗呢并不是一个男人追求女人的。
    画外音:本期《国学堂》梁冬携手董梅教授分享中国文学太美--《诗经》背后的那些事儿。
《诗经》中国上古最伟大的诗篇,《诗经》的诞生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工程。周王朝举国之力历时六百年终成之。在《诗经》国风篇中既有《郑风》之声色犬马的清新,又不乏《秦风》之金戈铁马的恢弘。整部诗经超越文学之上,可谓是周王朝数百年历史的缩影。本期《国学堂》从诗经秦风开始讲述《诗经》背后的历史,历史背后的《诗经》。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上一期的时候呢我们请到了中央美院的董老师,她喜欢呢大家称她为叫董教员。教员多么具有……也不能说民国范吧,反正就是呢很平和啊。
    画外音:董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梁冬:董老师呢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就是其实在文学作品里面是可以很好地记载传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而且呢,它还有不一样,比如说在诗经这个事情里面,我们稍作复习。诗经呢不是一本书,它是经过六百年的时间当时的周天子每年发下大臣去各个国家搜集各个地方的段子,然后呢,收集起来以后再找当时最有文化的人进行编撰,经过五、六百年的时间,由最后一任主编孔子所编成的这样一个文学的集合体。在里面呢呈现出很多不同地区人们的风貌。比如说,当时新兴的经济政治体郑国,他们所反映出来的诗经里面的内容呢,三月三的时候可以脱光膀子到河里游泳的。但是当时的秦国是不一样的,由于他的地理风貌不一样,所以当时的秦风又不一样咯,秦国的诗经里面的内容就不一样,甚至有可能那样的文化决定了最终是秦国统一了中国,当中的逻辑又是如何的呢?请我们的这个董老师和我们慢慢道来。
    董梅:好,就是如果和郑国相比,就是郑国是具有……它是一个很宜居的地方。
    梁冬:对。
    董梅:它是具有某种享乐主义的基础的,但是秦国它的……首先它发祥的地域我们知道它是黄土高原和祁连山脉和秦岭这三种地域交界的地方,就是以现在的天水为核心的一个区域。它的特点是高山深谷,自然的风貌要……就是自然的条件要艰苦的多。那么这样的一个族群,其实它是一个多种族聚合的,这样一个族群。因为这样的自然地理又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农耕,不是以农耕为主,而是游牧。
    梁冬:对。
    董梅:就是所以这个民族是非常擅长于放牧的。
    梁冬:在马上。
    董梅:对。非常擅长于养马,驯马,非常擅长于狩猎,这个打鸟,驯鹰。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古秦国的……这个发现的文物啊,他们有很多图腾是鸟类的图腾,是鹰,甚至有猫头鹰并且马具非常地完备,就是这样的一个族群。所以他们生而剽悍,应该说。
    梁冬:那个字念剽悍吗?
    董梅:剽悍。
    梁冬:我一直念叫剽悍啊(音彪悍)
    董梅:是吧?
    梁冬:真是长知识哦,叫剽悍哦?
    董梅:也许我错了。
    梁冬:不会不会。
    董梅:我回去再查一下。
    梁冬:一定是我错了,你是教授,我们是学生。
    梁冬:剽悍,是吧?
    董梅:剽悍。
    梁冬:哦,剽悍。
    董梅:对。他们是有着一种非常剽悍的这样一种可以说从体魄到性格。就是所以这个族群他是很好强的,好胜的。
    梁冬:好斗。
    董梅:有好斗性。它既然它要求壮大发展在那样的一个……在当时各个族群都在壮大过程中,它一定会表现为比较好战。所以十五国风之中唯一一部分,唯一的一个国风里面有好战的诗,就是在秦风里。
    梁冬:哪一首呢?
    董梅: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梁冬:什么意思呢?
    董梅:就是要上战场了。士兵之间,士兵之间相互鼓舞,要同仇敌忾。那么你说你没有战袍吗?你要出征了,我们马上要出征了,你没有衣服吗?你铠甲不全,没关系,我把我的借给你穿。那么因为大王有诏命,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一定大家修我戈矛,要厉兵秣马,要准备好武器,就要开赴战场。是声气非常壮大的。那么和郑风之这个享乐,平民生活之安宁,一下子就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梁冬:有意思。就是秦风呢代表着一种比较剽悍的,在当时的春秋战国的这么多个国家里面呢,其他国家的文风呢,都比较淫,都比较讲这个生活方式啊,各种奢侈品呀,各种生活愉快呀,小清新呀什么的。只有秦国比较剽悍。
    董梅:比较剽悍。
    梁冬:比较剽悍。好,它最终统一六国,但是为什么这个文明它却那么短暂又迅速的被颠覆,可是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比较短命的其中一个朝代。从文学当中是否能够得出某一些的解读方式呢?
    董梅: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一个现象,就是历史的重演性。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秦与汉之间的关系,和隋与唐这两朝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就是秦国积累了这个民族,秦人积累了那么漫长的时间,最后终于能够以强大的武力统一,统一六国。那么将中国第一次统一为一个封建的一统的国家,建立这个中央集权制。但是它所奉行的国家的价值观是法家的,是兵家的,那么它所崇尚的就是力量。但是因为它运用暴力,它相信这个强有力的手段,所以给六国国人以及甚至我想包括它的本国人,所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那么这个压力积蓄日久一定会爆发。那么在,秦始皇本人是一个很强权的人物,这个强权人物是可以,是可以压服这个时代的,但是如果一旦他走向他的暮年,这个力量开始松动的时候,那么民间在……
    梁冬:反弹。
    董梅:民间的力量反弹起来,我觉得这个是很……这可能就会……就会如洪水之溃一般。
    梁冬:所以在秦朝和隋朝,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这种状况吗?
    董梅:没有。太短暂了。秦朝不文。就是有四个字的评价。
    梁冬:对。
    董梅:所谓秦朝不文。就是他们没有艺术遗留下来。
    董梅:你说的还真是哦。你真想不到有哪个是秦朝的著名文学家。
    董梅:没有。因为文学是这样,文学我们刚才说了它是最表层,它是最滞后的,艺术是最滞后的。你首先要安定,要有太平天下,然后才是经济逐步发展,那么百姓的日子,仓廪实而知礼仪,慢慢地大家有小康的日子可过,再然后才是社会的风气,社会环境的开化、开明,艺术开始繁荣。这个基本上要在一个政权确立七、八十年之后才能够开始。这是一个自然的步骤,它不是某一人的要求,也不是任何人的规定就能够做到的。它是一个自然的这样内在相关的一个历史逻辑。秦之后有一个汉,东西汉将近400年的时间。就是相对的、相当稳定的、相当强大的、兴盛的,而它之前其实是秦完成了它的疆域的统一这一个铺垫,最后政权转移到汉这个集团。
    梁冬:有一种观点说,秦后面是一个汉,隋后面是一个唐,有人认为呢,中华民国呢也是二、三十年,但是它做了一件事情,当时军阀割据,中华民国基本上把这个国家统一了,然后呢就留到现在,就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体系了呵。如果按照你这逻辑的话,那么70年80年之后,这个文明就开始进入这个兴盛期,所以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这一批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土里面生存的这些子民有可能会迎来中华文明的一次大发展呢?
    董梅:呃,我认同这个观点,首先啊就是……是来自于……我作为学文学,但是我的这种感觉来自于数字,就是比如说我列举几个数字,我有的时候也会跟我的学生聊起来,或者给我的学生写一些年代的数字在上面,比如说唐代建立于618年……
    梁冬:对。
    董梅:玄宗登基是在713年,就是差不多是100年。
    梁冬:对,差不多5年而已。
    董梅:九十几年嘛。
    梁冬:对。
    董梅:李白的出生是在701年。就是玄宗登基的时候他12岁。那么李白出生的时候是唐代这个政权已经确立多长时间,其实我们是可以算出来的。
    梁冬:大概80年?
    董梅:差不多。那,我再举一个例子,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
    梁冬:对。
    董梅:而宋的建立是在960年,那么苏东坡出生在宋这个政权建立的哪一个阶段呢?
    梁冬:这大概是七、八十年左右。
    董梅:80年左右。就是你再推……
    梁冬:还有些什么样的神秘数字可以印证这个?
    董梅:一点也不神秘,非常确实。
    梁冬:稍事休息一下,广告之后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画外音: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都必须遵循客观的历史规律,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之后,才是文学繁荣的开始,历史上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隋唐时期,文学繁荣的高潮都诞生在政权稳定之后的百年,那么究竟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还是历史巧合?而当代中国的文学繁荣是否也真的在悄然逼近呢?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啊,刚才呢和董老师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说呢有几个神秘的数字,当然也不是很神秘了,反映出历史之间的轮回,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啊。董老师呢,列举了两个人,就刚刚被广告时间打断了。说呢,这个李白出生的时间正好呢是唐朝这个政权确立大概80年左右,他出名的时候呢大概在100年左右的时间。
苏东坡出生的时候呢也在宋确立这个王朝的80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呢,他成名二、三十岁的时候呢也是100年左右。好啦,换句话来说,本朝60多年了,是吧?再过5年、8年、10年出生的这一拨儿,等他们到二、三十岁的时候,成名的时候呢,正好是一百年的时候呢,就是一个蛮合适的时间段了。
    董梅:我一直在鼓励我身边的朋友,就是要在这个阶段优生、优育。
    梁冬:哦,真的哦?
    董梅:是。
    梁冬:那我孩子现在是不是出生稍早一点了,除非他成名比较晚。
    董梅:啊,对对,比如说贺知章比李白大上四十多岁,但是因为他长寿……
    梁冬:他也能赶上那一拨儿。
    董梅:对对,他也一样被纳入盛唐的这个诗人之中。
    梁冬:所以到2030年到2040年、到2030年到2050年这段时间应该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一个顶峰期,那么之前就是一个主升浪咯?你这么看哦?
    董梅:啊,对,我觉得是在循序渐进,在逐渐地上升,这个是由…… 因为我其实对实事不是很有辨别力,但是这是一个历史观,对,这是历史观告诉我的。
    梁冬:所以以前老子说啊,这个足不出户知天下事啊,很多时候呢是因为我们如果现在对事情的判断里面的时候,你很容易被这些细节所影响,我跟大家分享一个事情,当年有很多人,比如说在很多好的公司里面,腾讯也好、百度也好、中国移动也好,很多人呢早早地就知道一些公司发布的小消息,甚至也比较了解公司内部的事情吧,于是呢,就觉得这个公司的股票就差不多,就卖了,结果呢都没有赶到这个公司最顶部,这个公司的股票达到顶部,为什么呢?因为啊信息是一方面,信念是另外一方面。就是信念从哪里来?信念是基于更宽阔的历史时期和更高的视野带来的一个变化,如果我们只看细节,就很容易忽略信念所带来的这种对长期趋势大事的理解和判断。
    董梅:我觉得信念这个词如果是仅仅就个人而言,它是很脆弱的。
    梁冬:对。
    董梅:就是如果一个族群一个群体,你从自己所隶属的一个群体之中,这个你所属于的人群之中,甚至是在这条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你能够获得对它的这个信念,它能给予你力量,给予你内心的归宿感。
    梁冬:我想跟这个董老师在聊天的过程当中,大家慢慢慢慢能够感受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你越了解中国文化,你越了解中国人的特质之后,你就越坚定地相信这个民族亡不了!天天就是说……你想想看嘛,当我们在吃东坡肉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当然东坡肉不见得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但是呢,我每一次尤其到农村去吃那个很好吃的东西,各种山珍海味的时候呢,我就想200年前300年前我们祖先也是这么吃的。所以,他们也一定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今天我也觉得很好吃,那两、三百年之后的孩子,他还是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吃,所以这种文化就在这个饮食当中被继承下来了。
    董梅:是。
    梁冬:甭管谁把什么样的……各种的思想、潮流侵染过来,到最后都会被这些饮食男女给改造回来。
    董梅:是。
    梁冬:这是我对这个民族很强烈的一个……一个观念。
    董梅:其实就是从世俗精神里边是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这个特性的。
    梁冬:对啊。
    董梅:而且我觉得这个……可能它有这个后知后觉的一部分,就是我吃到了我才能够感受到,然后进而推想前人后人如何?那么还有其实有一些我觉得是,可能像是前世前因。我所说的是今因。
    梁冬:唉,你讲讲这个事情,从文学里面怎么解读这个前世前因跟今因?
    董梅:我举一个例子啊,就是北大有一位老先生--治中国文学的,已经故去了,我非常尊敬他,一位叫林庚,这位老先生,他说有一些在我们的民族文学里,汉语文学里,是有一些句子,你一旦接触到它,它就会种在你的心里,比如说《楚辞》之中《九歌》有两句叫做“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就是有什么比相爱的人、相亲的人生生分离更加使人悲痛的呢?有什么还比就是心心相通的人、默契的人相遇更加令人惊喜的呢?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梁冬:这话说的太高级了,就生生的别离呵。
    董梅:是。
    梁冬:你这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子浮现了好几次……
    董梅:人生经历。
    梁冬:各种分别离,哈哈哈……
    董梅:我觉得艺术之伟大就是这样。
    梁冬:对啊。
    董梅:就是它对你是一种引发。
    梁冬:它是个种子,它种下去是拔不出来的。
    董梅:对,然后它在你的生命里边开出你的花朵。
    梁冬:对,用各种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董梅:你丰富了它。
    梁冬:对。
    董梅:你赋予了它的生命,以新的涵义。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说《诗经》里的例子,《诗经》的《邶风》之中,接近河北这个区域有一片……
    梁冬:哪个邶啊?
    董梅:一个北方的北加上一个右耳刀。
    梁冬:对,你一定要这样讲,要不然打字幕的同事就疯了,你知道吗?他会吐血的,邶风。嗯,然后呢?
    董梅:《邶风》之中有一片叫做《柏舟》,就是“泛彼柏舟,亦泛中(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就它讲什么?就是你会可能很难以相信,在至少2500年以前,也许是3000年前,我们刚才说了,《诗经》是一个时间段,我们的鲜明的情感已经微妙到、已经高级到如此之程度。
    梁冬:您跟我讲解一下行吧?我没听懂。
    董梅:他说我清早起来,有可能是清早起来,就是驾起一叶小舟,以泛中流,到那个水流最急的河流之中去,让这个小舟就这样负载着我随水而流。为什么?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就是昨夜一夜我都没有能够入眠,所以耿耿是说夜之长,耿耿长夜我没能够入眠,失眠的,但是为什么?说不清楚,如有隐忧,只是内心之中有这样隐在的,但是深在的一种忧伤,莫名的忧伤,它在干扰着我,它在我的心底动荡着,所以我需要到山水之中去放游,微我无酒,带着酒,以敖以游,无法释怀,饮酒夜无法释怀,放舟也无法释怀,可是就把自己这样放到天地之中去。
    梁冬:就玩这个?
    董梅:这种……他所写的隐忧,其实我觉得我体会过,您体会过,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有过这样莫名的隐忧。
    梁冬:是吗?
    董梅:我不知道。
    梁冬:我很想跟您分享一个……昨天晚上我做的一个梦,可能这个梦呢就代表着我的一个隐忧,稍事休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依然呢,是和董老师从《诗经》里面呢讲的一些有趣的小东西。我昨天晚上呢……平常没有那么早睡的,我昨天晚上九点钟就睡了,睡到两点钟的时候,啪,就醒了,被一个梦吓醒了,梦见什么了呢?梦见了 我们在一部车里面,然后那个车呢是一个滑轮,一直往下滑,滑到一个悬崖边上弹出去,然后在天上飞,然后掉到另外一个平台上,就别人都飘过去很多个车了,然后呢轮到我们这个车,也要这样滑下去时候荡过去,跨过一个很大的悬崖,到了另外一个平台上,我当时就觉得怎么我会做这么一个梦,从来没有做个这样的一个梦。
    董梅:您的梦非常有想象力,很惊险。
    梁冬:很惊险的,就是一车人坐在一个车上,顺着那个铁……像那个……像那个很滑的那个滑道滑到一个平台上,甩出来,然后跨过悬崖到另外一个平台上搁着,别人都这么过去的。我就……于是我就起来打坐,就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明白了,跟什么有关呢?最近呢,我们呢有一家公司融了一次资,就是呢这个投资者就给了你钱,给钱之后就意味着你得承诺呀,你给别人说我要做的什么事情。所以呢,我就觉得我好像带着我们整个这团队的人呢,就像坐在一个车里面一样,就被扔到了……抛出去了,给到你一个东西,你又抛得很远了。运气好呢,你能够到另外一个平台上,搁着,你能往前走;运气不好,你就全部的一起摔下去。所以呢,我觉得这个就是我在完成这次融资之后的一个隐忧。所以对梦的解读,实际上我自己不知道我有这个担心的,然后在梦里面梦醒了,吓醒了之后呢,我意识到了是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人的隐忧很有意思,你觉得就刚才董老师讲的一个话,就是中国古人呢这个情感极其丰富和细腻,极其高级,而且他们能够用很好的语言把这个东西讲出来。
    董梅:是。
    梁冬:而我们现在就好像来回来去就是亲啊,各种网络用语嘛,无非就是给力呀,亲呢,就是生命是如此精彩呀,也就是这几个字了,没了。
    画外音:《诗经》的伟大在于它美在文字,意寓性情,而魂归于内心,这种籍言语寄情于天下的情怀,是中国古典文学高超技艺的典范,在纷繁的都市喧嚣中品味千百年前的诗辞,恰如一股清泉滋润心田,实为修身之曼妙之法,然而《诗经》中最能打动我们的诗句会是什么呢?在它的背后又会有怎样传奇的故事?
    梁冬:你认为哪一首诗是真正的与你最契合的,当然每首诗都很伟大呵,哪一首诗是最与你契合的?
    董梅:还是我这一次去……去又说到我这次对这个秦风的考察,其实为什么选择秋天……深秋的时候去?就是为了一首诗,就为了秦风中的一首诗。这首诗就是《蒹葭》,就是芦苇的意思。那么其实它……你一看试题你就知道它是写芦苇,但是这首诗,其实我觉得我们国人应该都是很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国维先生,那么他对于这篇诗有一个评价,他说是诗经之三百零五篇作品之中,最得风人之深致者。什么叫做最得风人深致,他说是最能够表达出来诗人他内心的委婉的深在的感情的。那么这首诗其实是……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形象,这个身影出现之后,都是诗人在反复寻找,就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他向上游去寻找,逆流去寻找,但是这个道路怎么如此之艰险,如此之迂回难走,所以在回头看这个身影,又不在眼前,不在前方,而在下游了,所以再翻回头去,向下游去寻找,就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是找来找去这个身影都不在自己身边,仿佛觉得她就在那儿,就在那个方向,可是走过去,切近之后发现,她又在别的地方。
    梁冬:这是一种什么情怀呢?
    董梅:所谓彷徨迷离。这种情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之中都有,都体会过。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之中总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要的东西,想要成就的事业,或者是想要体会到的什么感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求而未得,或者甚至是你求而不得的这种状况下,都会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一种惆怅。那么求而不得之中这种上下求索,跟屈原的其实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个意思。王国维先生就是说,在人生……凡是欲成大境界,这个做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都要经过人生的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是--第一你一定要有……肯定会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孤独,困惑,不知道方向在哪儿;第二个境界如果你选对方向了,能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能不能坚持下去?有痛苦,有考验,有挫折,有自我怀疑,但是这时候能不能走下去,这是第二个阶段;那么才有可能有第三个阶段,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所谓伊人之令我上下求索就和这个第一第二阶段是相照应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里边都有一个这样的理想的化为伊人的一个身影在我们的前边,始终在导引我们前行吧。
    梁冬:你向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到底我的伊人是谁呢?是什么呢?
    董梅:对对对,你的伊人何在?
    梁冬:对啊,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董梅:《国学堂》。
    梁冬:是吗?本来以为是的,结果你这么一说吧,我好像就还不是。
    董梅:对,这就是伊人她若失若在,你自己都不知道她是在还是不在。
    梁冬:在上游还是在下游?
    董梅:对,在哪里?
    梁冬:所以你觉得这首诗其实就是正好反映出人的这种情感,所以从这点角度上来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变得有些人说越发无趣的原因恰好是诗意的缺失,就是说我们不太擅长,或者不太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精当地发现并且描述,并且表达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情感。我们甚至觉得说这个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但是其实我在跟您接触之后,我觉得这个董老师您帮我开启了一扇窗。真的,我觉得我好荣幸啊,我能够在38岁的时候能够接触到这个,是我觉得好荣幸的一件事情。
    董梅:哪里哪里,我是一个桥梁而已。
    梁冬:在你看来,就是在你读诗经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大家对《诗经》唯一有印象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曾经有人说呢这首诗并不是一个男人追求女人的。那个曲黎敏老师解读的例子就说呢:它是一个大……这个原配,说帮老公找……帮周文王找小妾的一个故事。
    董梅:我在不久以前一个朋友,因为他是做那个NGO(非政府机构)的。那么他跟我说,他去山西的农村,因为在那生活很长时间,参加当地人的婚礼,他就很惊讶地发现,当地人的婚礼上是唱诗的,是唱这首诗的。
    梁冬:噢,真的?
    董梅:对!
    梁冬:好高级啊。
    董梅:好高级。但是我们现在想来高级,但是他是非常符合……他这样跟我说之后,我就觉得对了,我就找到印证了,那么我们在文献上是有这样的记录的。就是比如说朱熹,他认为这首诗就是婚礼之诗,那么一位男子在迎娶自己的新娘的时候,如果对她这个颂唱,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后我曾经对你寤寐思服,那么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那么这个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梁冬:所以,今天这个节目结束之前,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我听到董老师讲这句话之后呢,我突然明白了一个事,本来中国人在结婚这个事呢是极其浪漫的,是吧?我得给你唱歌,我之前怎么对你好,现在怎么想象你,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演变成了一系列的闹洞房的恶俗的风气,是吧?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令到中国人变得这个样子的呢?我们本来是有在婚礼上唱婚礼颂的这个习惯的。真是很有趣。
    董梅: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有遗迹,这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朋友会在山西的农村……
    梁冬:都遗迹在堆外式的农村里边!所以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农一代,重新回到农村生活。
    董梅:恭喜你,恭喜你!

    梁冬:好,感谢董老师,我们下一次再聊,谢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