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西村 首页
让农民沉睡的资源焕发活力 走脱贫攻坚新路

  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南郑县法镇后河村贫困户刘万光,如今有了个新身份——“新股民”。他将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汉中云山茶叶公司,与企业签订扶贫投资分红、精准扶贫安置劳务用工等协议,企业每年为他分红3000元。像刘万光这样成为“新股民”的农民在南郑县越来越多。

  如何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南郑县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脱贫模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活力,把分散的资金集聚起来,促进投资、创业、就业、收益多元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出了脱贫攻坚新路子。

  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2015年6月,大河坎镇苗木种植大户易有才,以106.4亩农村承包经营土地及其地上4100株苗木花卉作抵押,在大河坎农商银行贷款90万元,发展苗木种植,带动附近2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


让农民沉睡的资源焕发活力

  去年9月,南郑县邮储银行为向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向氏茶业专业合作社、润丰粮油专业合作社、南海茶业专业合作社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00万元,并与八宝茶树良种无性繁殖专业合作社、荣茂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等签订了金融服务贷款意向协议。到去年底,该县金融机构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2.98亿元。随着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转变步伐加快,农民沉睡的资源成为社会资本聚集的价值洼地、产业高地。

  思路决定出路。如何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让农村的资产不再“沉睡”?南郑县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路径——通过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迸发出新活力,从而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该县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通过确权到户、搭建交易平台、建立流转机制等措施,实现了农村“死资产”向“活资本”转变,释放了农村发展新活力。邮政储蓄银行、农商行等驻县金融机构结合各自业务实际,紧紧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信贷模式,探索出农村产权“N+X”的抵押贷款新模式,为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开创了道路,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出一片新天地。

  随着股份合作、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的尝试,一大批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先进技术随之参与进来,为该县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资产要素的聚集,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县完成农业招商引资3.56亿元,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87万亩,投资茶叶生产加工、有机富硒大米生产、畜禽养殖等产业,目前全县参与脱贫攻坚的新型经营主体75个,帮扶贫困户3395户12018人,年内带动脱贫1480户,42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全县5.9万人增收。

  农民变股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如何把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让它发生裂变,实现增效增收?南郑县采取集体投入、个人投入、社会参与等方式,把分散的资金集聚起来,让资金变股金,实现捆绑式、抱团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南郑县诚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位于高台镇弥陀村,占地304亩,总投资500万元。该基地于2015年4月开始建设,主要从事无公害瓜果蔬菜、礼品西瓜、香瓜、糯米玉米、香米及多种时令蔬菜种植,年产值300万元。

  该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金融贷款”的模式,本着自主、自愿原则,吸纳29户贫困户,通过申请扶贫贷款61万元,以入股的形式将资金注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承担种植及市场经营风险,贷款由合作社担保负责偿还,并与金融机构、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贫困户按入股资金认领种植面积,合作社只收取相应建设成本、种苗、肥料、管护费用,产品上市交易后,按“贫困户四成、合作社六成”分配利润。同时,对有种植技术的入股贫困户优先安排到基地务工,目前已吸纳贫困人口12人进基地务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

  该县立足农村、农民,坚守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条底线,做好“山、水、土地”三篇文章,全方位培育“新农民”,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使农民变成股民,提高农民在土地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走上金灿灿的致富路。

  “地是我的,我还有股份,每天还能挣80块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南郑县牟家坝镇云峰寺村12组村民李泽福告诉记者。50多岁的李泽福一家四口,妻子残疾,哥哥痴呆靠他抚养,家庭的重担落在他一人身上。每年种2亩薄田,打点零工紧巴巴过日子。去年加入合作社后,一年下来基地收入13000元,一家4口生活顿时有了起色。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社等形式,南郑县为贫困户强底子、找路子、挣票子,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文章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