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西村 首页
“仁善”若水润紫南

美丽的紫南村村貌

美丽的紫南村村貌

村民树荫下下棋

村民树荫下下棋

村民合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

村民合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

  “悠哉紫南,振起粤中。昔年苦涩,今者昌隆……”这是农村难得一见的恢弘场景——璀璨华灯下,悠扬丝竹中,千名村民少长咸集、身着汉服,手捧书卷,齐声而诵。

  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作为一道特色文化佳肴,诵读《紫南赋》是村中不少庆典活动的“压轴大菜”,也是村党委书记潘柱升面对外人最乐意递上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自豪感不仅来自于这是广东省首个咏诵村庄的辞赋作品,更在于被《紫南赋》凝聚起的那股精气神正在成为推动村庄发展的一团不灭的“篝火”。

  然而,就在10年前,对于紫南村村民来说,置身如此祥和的景象之中还是一种奢望。在产业、生态、文化“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这个逐渐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中、曾经迷失于城镇化路途上的村庄,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

  产业强村

  “仓廪实而知礼节”,真正领悟这句古训所传达的智慧,紫南村兜了一个大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6000多人的发展问题乘以城乡结合的区位特色,当迅速崛起的非农产业乘以农耕社会的历史惯性,紫南村曾经被贴上了“问题村”的刺眼标签。2007年之前,工业企业的落地、外来人口的涌入,虽然为这个村庄带来滚滚红利,但相对落后的治理方式也让村中人心涣散、矛盾丛生,快速改变的乡村形态让田园风光逐渐支离。

  这既是潘柱升上任时接手的一副烂摊子,也是“紫南蝶变”的一条起跑线。

  从调整村级产业结构,确立“现代专业市场+专业餐饮服务”发展方向摆脱物业经济单一格局,到完善乡村治理,纳入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打造阳光民主村务平台,经过“通经活络”的一番功夫,让紫南村甩开了臂膀、稳步向前。

  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基地、国际水暖卫浴城、海鲜广场等四大专业市场的相继建设,54家企业、12.8万平方米餐饮服务营业面积、96%的商铺入住率……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07年增长了10倍。2016年底,面对村“两委”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笑容洋溢在紫南村村民们的脸上。

  生态美村

  从成功企业家到基层村干部,对于潘柱升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身份转换,更是思路的改弦更张。在他看来,办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治村庄,则以幸福和谐是其核心要义。“除了富起来,更要美起来。”潘柱升说,有了这两个前提,乡风文明便可以水到渠成。

  在紫南,虽无青山,却有绿水。身处珠三角腹地,交织河网造就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掩映古朴祠堂,“仁善之村”的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美丽紫南”的厚实土壤之中。

  近年来,为恢复岭南水乡特色风貌,紫南在村庄建设上频频使出大手笔,迄今总投资已达1.2亿元。20公里绵延绿道经纬纵横,16个绿色主题公园镶嵌其间,再加上2.7亩湿地公园建设和近20公里河涌清淤,水清天蓝的紫南村成为闪耀在佛山城区西侧的一颗生态明珠。“我们是全市第一个实现村级污水管网全覆盖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潘柱升告诉记者,“佛山首个村级卫生管理处也设在紫南。”

  绿色铺底,文化点睛。紫南赋广场上,党建宣传栏、《紫南赋》墙绘、村规民约石刻、功德碑、孔圣像等构成了村庄的心脏地带。沿村主干道蜿蜒5公里的“仁善文化长廊”则如一条“动脉”,不断地将精神正能量送到每位村民的心坎儿上。

  在这场“村庄美容”中,循着以亲缘凝聚民心、以血脉传承文化的思路,重修潘家宗祠、梁家宗祠,被紫南村“两委”提上重要日程。而在拜祖寻根的传统功能之外,两座古老宗祠在焕发青春之后,也成为了紫南村“道德讲堂”的举办场所。与此同时,五隐书院、村史博物馆、佛山好人馆、岭南家训馆等工程项目正在加紧推进,有望为紫南村增添更多现代人文景观。

  文化兴村

  生态搭台,文化唱戏。作为紫南着力打造的村治品牌,“仁善”文化正如潺潺之水滋润着这方沃土。

  除了“优秀妇女”“十大孝子”“十大好媳妇”“十大健康长寿老人”“十好紫南人”“十大仁善家庭”等评选活动一次次点燃了紫南村的“仁善火种”之外,今年年初,一场“元旦迎新长跑”活动更是让许多村民近距离感受到了生态与文化的水乳交融——“欣赏着沿途美景,感受着传统气息,还能锻炼身体,真是一举多得。”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一场以“仁善紫南、文化兴村”为主题的慈善晚会上,不到一个小时便筹得善款390多万元,有企业家当场认捐75万元;在紫南文体艺术联合会的麾下,由诗联、舞蹈、曲艺、棋艺、篮球等11个协会组成的浩大方阵带动会员超千人。在潘柱升的眼中,既有点也有面,既有大型活动也有常态平台,紫南村文化建设的立体格局正在形成。

  而在“仁善文化”的熏陶之下,村庄治理思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本着“疏胜于堵”的原则,紫南村除用10多份的“村规民约”、300多项规定,为村民的行为举止“画”好框框外,更是通过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长效机制。比如,为使村民不乱停放车辆,规划出1000多个车位,确保村民需求;在禁止饲养家禽牲畜的同时,还为每位村民每天发放1元的菜钱补贴……

  在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钟韶彬看来,实施产业强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战略并使三者形成良性循环,这既是包含在“紫南经验”里的精髓要义,也是培育文明乡风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成功路径。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