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村 首页
对食品安全少些焦虑多些信心

    随便走进一家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柜中,要论种类和品牌的丰富度,食品绝对排在前列。但那些不时刷屏的“有毒”“致癌”食品安全信息,却让很多人发出了焦虑的声音: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如何?我们还能吃什么?

  食品安全趋势向好

  我们还能吃什么?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数十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就常被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但这句话是错误的,而且误导严重。”他认为。

  在他看来,我国现在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随着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会越来越好。这从全国范围之内食品抽检合格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今年第一季度,建立在全国范围内30余万批次食品样品基础上的食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5%。“而30多年前,总体合格率是70%。”陈君石说。

  事实上,各类食品的安全趋势都在变好。其中,公众关注较高的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蛋制品中的苏丹红等,近三年抽检样品均全部合格。

  “大家要把焦虑的心情放下来,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严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征宇说。

  法律、科技成两大监管利器

  信心首先源于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要求在加大民事、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突出了“刑事责任追究优先”,食品安全犯罪不再有案不立。此外,针对频频曝光“丑闻”的网络外卖,这两年我国先后出台《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络餐饮不再“看上去很美”。针对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小作坊”“小摊贩”,各地先后出台地方性法规,“小字号”餐饮得以规范发展。

  同时,各地还通过创新科技手段,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比如,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吉林大学共同研发了吉林省餐饮服务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系统性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存在的难题。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开发的食品重金属检测仪,能直接在田间实现对稻米重金属镉的无损快速检测,是稻谷收储环节镉含量检测利器。

  此外,食药监总局每周都会组织食品安全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公示。同时,还开通了直播,内容涉及食品抽检、风险提示等。

  合作建立辟谣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活跃,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相关调查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

  监管部门也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并采取行动。食药监总局开发设计了食品药品谣言数据库,现已收录谣言数据2万多条,为探索打造理性的食品信息空间提供了技术路径。同时,强化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对于旧闻重炒的食品谣言,目前可在24小时内批驳打击。去年,共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还与其他政府部门、媒体、高校以及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和“较真沙龙—食药专场”等辟谣平台。

  专家建议,政府机构、企业、专家、媒体等社会各界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精神参与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打破信息不对称,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来源:三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