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贾城村 首页
【砥砺奋进的五年】村里的养牛“父子兵”

【砥砺奋进的五年】村里的养牛“父子兵”

2017-06-02 15:53|作者:莫志超|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本网记者 莫志超

  在安徽省怀远县韩庙村的一个养牛大棚里,60岁的何国忠正在和儿子何应强一起清理牛舍。“从去年开始,我的全部心思就都花在养牛上了。”何国忠对记者说。何国忠过去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种着自己的五六亩地,儿子在外面打工,可他为何要转行养牛呢?

  这一切都得从老伴束孟娥生病说起。2014年八月底的一天,束孟娥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蹲着乘凉,突然她身子一斜,就晕过去了。“当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赶紧送到医院,一查可倒好,是突发脑血栓了。”何国忠回忆。

  治疗脑血栓的费用对于这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可谓天文数字,况且老伴这一病就是两个月。束孟娥生病后不久,在外打工的儿子何应强就回来帮忙照顾家务了。“那段时间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就只有几十元,除了生活必需品要花钱买,其他的能从地里摘就从地里摘。”何应强向记者讲述那时的经历。

  辛运的是,束孟娥最终康复出院了,不过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只能与轮椅为伴,而看病期间的费用不仅花光了何国忠一家的继续,还四处借钱欠了一屁股债。今后怎么办?这是摆在何国忠面前最大的问题。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种种地,收入上不去,欠下的钱也还不上,况且家里也只剩他自己一个劳动力了。“要不我留下来跟你一起干吧。”何应强跟父亲盘算着。

何国忠(右)和儿子何应强一起清理牛舍。本网记者 莫志超摄

  正在为难之际,何应强的同学魏偲找到了他。魏偲在隔壁乡镇开养牛场,他想拉何应强一把,让他也搞肉牛养殖。“一开始我也犹豫,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养殖业,怕自己干不好。”何应强说。后来,魏偲不仅带他到自己的养殖场参观,还拉着他一起把兽医站、屠宰厂跑了一遍,这让何应强放心多了。“我跟父亲商量了一下,反正种地也没有前途,不如好好搞搞养殖。”何应强告诉记者。

  说干就干,何应强和何国忠把能用上的钱又合计了一下,管魏偲借了一部分,又通过针对贫困户的小额贷款,终于把建设牛棚和购买肉牛的钱攒足了。2015年底,一个占地两亩的牛棚在韩庙村拔地而起。去年,牛棚又迎来了十二只“住客”。“这些牛要养上一年才能卖,行情好的话可以卖到一万多元一只。”何应强对记者说。

  刚接触养牛,何应强也有些不知所措,一个劲儿的给牛喂饲料。“有一天,其中一头牛突然就趴在地上不动了,前一天还好好的。”何应强遇到了问题。何应强自己搞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后来他又找到魏偲,魏偲告诉他,饲料喂多了。“以前一直以为养牛只要不断喂饲料就行,现在才知道这里面还有很多学问。”何应强说。

  在牛棚外,记者看到了成堆的稻草、酒糟。“如果只喂草要一年多才能卖,平时我还给牛掺一些‘牛羊壮’、小苏打吃,长得快些。”何国忠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牛准备食物。养牛的成本不是一笔小数目,何国忠告诉记者,光是酒糟就要340元一吨,一次买四五吨只够喂1个月。“为了能把牛卖出好加钱,前期多投入一些还是值得的。”何国忠表示。

  以前,何应强在电子厂打工,每天早上7:30上班,下午5:30就下班了,晚上还可以和工友搞一些娱乐活动。现在,何应强不仅要起早贪黑,还得每天泡在臭烘烘的牛棚里。“虽然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脏一点累一点,但毕竟也是自己的一个产业,再难还是要坚持下去。”何应强坚定地说。

  何应强也有一些顾虑,主要问题在日后的卖牛上。“我们这边卖牛基本上都是卖给牛行,是流动贩子,市场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不知道。”何应强告诉记者。何应强希望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一些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指导,让他对养牛这个行业更加了解。

责任编辑: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