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镇 首页
黔茶之路:破茧成蝶倾城香

提要:

“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贵州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在贵州发现了世界唯一的、距今至少有100万年的晴隆古茶籽化石。所以也有人说,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

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和特色风物;茶,是富民增收的绿色产业;茶,还是贵州与世界沟通情感的媒介……截至2016年底,我省茶园面积696万亩,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黔茶已然实现从破茧到蝶变的华丽转身,成长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

黔茶之路,就是一条后发赶超、增比进位、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春天的清晨,站在湄潭县海拔1300米的云贵山上,一片片茶园从山巅蔓延开去,顺着山势直至山脚。茶园中,腰挂竹篓的茶农指尖在茶树上飞快舞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轻快地飞入篓中。

贵州处于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特征的茶叶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茶产业发展之本。

随着《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深入实施,贵州茶产业实现了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增长型的快速转变,茶产业在促进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全省建成茶园面积近700万亩,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茶叶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标准化认证茶园面积455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430万亩,绿色茶园5万亩,有机茶园20万亩。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简称“三绿一红”)为代表的重点品牌,覆盖茶园16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90.9亿元。

产业发展带富乡邻。依托茶产业,2006年起涉茶的59.4万贫困群众,目前已脱贫人数57.7万人。2016年,产茶贫困乡镇人年均收入5500元,其中涉茶人员的年人均收入高的达到8118元。

今天的贵州,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茶原料产地。从终年云雾缭绕的雷公山到黔北的娄山关,从武陵山脉到梵净山腹地,从乌蒙山脉到黔中腹地,一片片茶园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典范,遵循着贵州茶产业新标准,成长为最美的生态茶园。


茧之破:南方有佳木 十年蔚成林


“绿叶子”变“金叶子”,是贵州茶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形象比喻。黔茶出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变零散种植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00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

2014年,《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出台,全省整合资源、合力推动,茶产业实现了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快速转变。

目前,全省建成茶园面积近700万亩,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茶叶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

十年间,茶产业已经成为凸显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后发赶超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引领农户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但茶的所有优点,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一一实现。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落到黔茶肩上,就是要友善有效运用好我们的自然资源,夯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在国标基础上多出63项,在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

——在179个种植面积万亩、125个5000至1万亩乡镇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从源头上强化农药等投入品监管。

——全面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建园模式,大面积推广黄板、蓝板、杀虫灯以及生物农药。

——在全国率先制订并发布《贵州省茶园间作树木及技术要点》。

——在全国率先创建全程可追溯的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

一项项坚实有力的举措捍卫着贵州茶的品质与美好:每年农业部对我省例行检测茶样300多个,合格率100%。

农业部公认贵州茶叶的质量安全是中国一流的。湄潭、凤冈、雷山、思南4个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贵州生态安全,做干净茶,是近年来国内出口规模企业云集贵州的重要条件,一些出口企业甚至来贵州自建5000亩、上万亩的出口基地。


蝶之变:精制的尊严 流传的茗香


黔茶出山,品质是基础,功夫在精制。

为此,贵州一方面做大茶叶加工,另一方面也在培育做强自有品牌。

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如今,贵州茶产业已经形成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

一组数据能够说明——

我省现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3760家,茶叶初加工企业2336家,合作社1424家,加工点2872个,精加工企业264家,深加工企业16家,注册登记商标1246个。

贵州茶企的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自动化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我省还引进盘江煤电、同济堂、天赐集团、新三农等工商民营资本投资茶产业,中粮茶业研发创新·贵州基地落户石阡,英国太古集团已与思南茶企合作,联合利华已确定在遵义合作建设茶园10万亩。

突出优势,树立中国绿茶新标杆。2015年省质监局与省农委制(修)订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10个品牌27项地方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当前,贵州正加快贵州绿茶标准制(修)订工作。

新标准的推行,倒逼企业调整茶青原料结构,改进加工技术工艺,贵州茶的特有品质更加凸显。

为了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贵州花了几十亿元的代价,一个个黔茶品牌正在崛起……

这是精制的尊严: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聚焦“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

全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8个,2017年1月,贵州绿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全国第一家以省为单位的茶叶地理标志。

这是流传的茗香:2016年,我省举办“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到重庆、成都、西安、西宁、兰州等城市开展贵州茶文化交流暨茶产业推介会和万人品茗活动;各类茶事活动日益增多,推广“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不洗茶”的贵州冲泡方法;开设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代销点等1.5万个,贵州茶在华北、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在国外市场,黔茶异军突起。数据是最有力的表达——根据省检验检疫局数据,2016年1至7月,贵州省出口检验茶叶42批,共计496.7吨,创汇2035.4万美元,同比增67.6%,出口量大幅增长,出口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网络渠道,黔茶风头正劲。目前,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贵州茶叶的店铺有1400多家,销售单品近万个,线上线下联动,推动茶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


茶之韵:集山水精华 蕴自然风味


贵州是我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族人民爱茶、嗜茶、种茶、制茶,创造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贵州茶文化。

黔茶之鲜,在于蕴涵了山水之灵——“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黔茶凝结了贵州山水日月之气,鲜香四溢,你可以感受到阳光、土壤、水赋予它的自然风味。

黔茶之真,在于凝聚了工匠之心——一叶茶,从种植到加工,精心呵护、片片情深,喝的是口感更是安全,还有那一份贵州人的生活样态和与生俱来的真性情。

黔茶之醇,或许是一种“当下感”——一叶茶、一杯茗,既有茶农的感恩,也有饮者的知遇:全省茶园平均收益4000元/亩左右,高效茶园6000—8000元/亩;全省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黔茶之韵,或许是一种“文化叙事”——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茶文化的兴盛。如今,贵州建立完善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等一批茶文化推广平台,成功申报了都匀毛尖茶手工加工工艺专利保护,都匀毛尖茶、云雾贡茶、湄潭翠芽茶等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出版拍摄了《真实的贵州茶》、《贵州绿茶》、《带你飞跃茶海》等一批书籍和影视作品。茶的故事,在找寻和记录中不断完善着黔茶的文化叙事。

让黔茶更有韵,需要精心呵护,绵绵用力。把茶卖好是容易的,但要卖得长久,最终是要维护好贵州的整体生态,让优质的茶原料源源不断产出。

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的原料基地;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如今,贵州茶产业发展谋定而动。

“十三五”期末,全省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00元。

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贵州坚持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推进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裂变发展,有效扩大增量、做大总量,全力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黔茶之路,已经从破茧走向蝶变。

而中国茶叶过去看东部、现在看西部、西部看贵州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黔茶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期末,全省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

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00元。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裂变发展,扩大增量,做大总量。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补齐茶区水电路网等基础建设的短板;大力推广茶叶专用复合肥生产,配套完善茶旅游区基础设施;对茶叶质量安全零容忍,建立黑名单制;推进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溯源管理,促进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通过鼓励支持茶区引进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建设茶叶加工生产线,提高产能。

支持茶叶加工企业以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为方向,改进加工机械的装备水平。

选择基础好,产业链贯通,市场前景较好的集团代表进行产业裂变发展,促进加工升级。

同时,加快宣传推介与市场开拓。实行常态化宣传推介,深化与省外贵州商会合作,建设各类贵州茶的营销窗口,推动酒渠道和茶叶共享,依托黔货出山,推广贵州茶叶。

打造一批富有产品优势、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浓郁的茶文化、茶旅游项目,推进茶旅游、茶文化融合。

把贵州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的原料基地;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


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