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务村 首页
北京通州区家庭农场成现代农业新力量

纵横成片的田地里,十总镇柏树墩村村民季明正驾驶着一台小麦条播机紧张作业。自去年年初领到双柏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后,季明就一直在为家庭农场奔忙。“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太快了,可以说家庭农场已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季明说。这些天,他正在抢季播种100多亩小麦。

47岁的季明早在1989年就开始承包闲置农田种植小麦、水稻,是当地有名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和省劳模。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季明目前流转经营的土地达到430亩,他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化肥机等现代农机具。清一色种植水稻、小麦,机械化率达到100%,今年的稻谷亩产高达1200斤左右。“今年雨水天气多,正好我刚花50多万元购买了4台烘干机,及时进行了烘干,确保了水稻的品质,使水稻亩均效益达到了600元。”季明笑称,“双柏”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形成规模并实现盈利,还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否则绝不会这么顺当”。
  作为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以来,我区的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已累计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56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228家,经营土地面积45355亩,年经营收入2.1亿元,累计从业人数7820人,其中家庭劳动力5504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范围涵盖了粮食种植、蔬菜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业服务等行业。截至目前,我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
  为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我区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回乡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我们在政策、资金和管理上对家庭农场的建设进行了大力扶持。”区农委业务科科长奚建表示。我区多次举办种植养殖技术、产品质量、电子商务营销等培训班,还组织金融部门给予家庭农场贷款支持,到目前为止,农商行及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共对22个家庭农场发放贷款525.8万元,邮储银行发放贷款500万元,并以种植能手、村干部、合作社成员以及大学生创业等为示范带动,使家庭农场成为全区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2011年,东社镇新桥村大学毕业生孙春梅回乡流转了103亩土地,兴办了休闲观光类的家庭农场——“开心田园生态农场”,成为我区首批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之一。近日,记者在农场看到,农场内既种植了黑土豆、紫山药、紫胡萝卜、黑番茄,还养殖了水晶草鸡、小香猪和山羊,呈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景色。“农场内全部实行生态种植养殖,多元化发展。在营销上,借助了‘互联网+’,去年淘宝小店‘春梅菜园’正式上线,打通了线上线下渠道,实现了新鲜蔬菜从田头直达餐桌。”孙春梅高兴地说,“这五年来,我们都是一直按现代农业的理念在运作,真是越做越有信心,奋斗目标也越明确。”
  “下一步,我区还将积极推进农技部门与家庭农场结成‘一对一’服务机制,支持建设家庭农场联盟,鼓励业主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增强农技支撑能力。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涉农高校的合作,大力鼓励大学生兴办家庭农场或者进入家庭农场工作,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奚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