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扶贫战线的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门引领作用,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狠抓落实,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成效不断彰显。
1、“第一书记”来帮扶 光伏搭出脱贫路
2月23日,记者见到高作镇官杨村“第一书记”王刚的时候,他正在官杨村“农光互补”光伏项目的建设现场,和村干部们一同讨论着下一步的项目施工方案。
“自2016年12月31日正式并网发电以来,短短五十几天,这个项目就给村里创造了15万元的收益!”提到“农光互补”项目,腼腆内敛的王刚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年初离开原工作岗位来到官杨村担任帮扶“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开始,“如何做好扶贫项目”就成了他心中最牵挂的事。
“我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调研村里的情况。”而官杨村脱贫任务之重远远超过了王刚的心理预期。“一个村,3000亩地,3000口人,几乎没有任何产业,五户人家就有一户是贫困户,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是低收入人口。”眼前的形势让王刚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突破性的项目来帮助村里脱贫。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偶然间,王刚得知外地有一个“农光互补”的项目,既适合在农村推广,收益也颇丰,这让他眼前一亮。经过多次考察和多方研究,王刚和村干部、后方单位以及省委驻睢帮扶工作队的伙伴们一致决定,要把这个好项目落在官杨。
说干就干。去年10月,项目开工。在多方支持下,一根根光伏电柱拔地而起,一块块宝蓝色的电板整齐地排开,远远看去如同一道靓丽的彩带。
王刚介绍,1兆瓦光伏电板发电将为村里带来每年100多万的收入,如今光伏板下的18个大棚正在建设中,未来无论是种植蔬菜还是药材,都能迅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还告诉记者,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最开心的不是项目顺利并网的一瞬间,而是得到村民认可的那一刻。“项目顺利并网的那一天,有好多村民自发的拿了鞭炮过来庆祝,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构建扶贫之网 点亮幸福之灯
其实,官杨村的故事在睢宁每天都在发生,和王刚一样为睢宁扶贫事业付出的人也一直就在我们身边。2016年,我县着力构建了县领导包挂镇(街道)、县直部门“一把手”任驻镇联系人、机关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镇(街道)党政主职包挂最困难村(社区)的帮扶工作格局,全县有100家企事业单位对接挂钩帮扶100个经济薄弱村,一张严丝合缝的“帮扶之网”已在睢宁实现全覆盖。
同时,我县还完善帮扶机制,严格实行党员干部帮扶手册制度。各镇(街道)将统一印制的《帮扶手册》发放到低收入农户手中,严格按照《帮扶手册》上低收入农户户主、家庭人口、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脱贫时限、帮扶成效等详细内容进行落实,确保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户有人帮、户户有人带,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记者从县扶贫办了解到, 2016年,我县围绕“精准、创新、富民”的扶贫工作导向,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2016年脱贫低收入农户1.28万户,4.19万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3.8万人年度工作目标,完成率110%。1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8万元以上。其他各项考核指标也都达到省定标准,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稳中有增,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377元,同比增长589元,增长率12.3%,比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了3.3个百分点。建设成一批优秀扶贫开发项目。2016年全县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6个,建成后,累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50万元,可带动9000户低收入户脱贫增收。
“我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原因是用好‘三项机制’强化‘三个精准’,创新‘精准扶贫十大模式’。”县扶贫办主任张玉超介绍,三项机制是指:网格化帮扶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和考核督查机制;三个精准,即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实施扶贫项目、精准分配收益,确保成果共享;十大模式,即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搬迁扶贫、村集体合作社扶贫、小额贷款扶贫、企业带动扶贫、秸秆综合利用扶贫、物业投资扶贫、医疗保险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等。
据了解,下一步我县还将加强镇级扶贫办公室建设,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实现部门联动。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抓紧完成2017年到2020年的扶贫项目库编报工作。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由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产业收益,要用于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来源 睢宁数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