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邳镇 首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一篇文章《陋室铭》中的首句。然而,在睢宁县境内有史料记载的85座形状各异的低山残丘,当地百姓均能念其名、讲其古。名传久远的山名故事,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又催人奋进、启迪后代,甚至让人回味无穷、百思不得其解。譬如:岠山、半戈山、鲤鱼山等。
      一、岠山
      岠山,又称葛峄山。属睢宁境内众山之首,位于古黄河北岸、古邳镇北缘睢邳交界处。山体西南东北走向,纵约3000余米,横约1300余米,海拔213米,是苏北地区居连云港花果山之后的第二高峰。山体为石英岩,平列四峰,西峰最高,常有云蒸霞蔚,亦称“白云崖”。
      名为岠山的传说。在盘古开天地之时,天地紧密相偎,地欲造万物而隙,遂之求于盘古:“既造吾,不生万物何为地?”盘古念其地说有理,随之允地以巨石撑天。巨石出,地欲造万物必生其气供万物呼吸,必生其水让万物滋润。万物勃生,必求空间;有空间,万物方可有高矮、胖瘦之分,居地有多少等现象……于是天助巨石猛长。巨石长,一发不可遏止,山尖几乎刺破天宫。天大怒,命令大力神用神锯猛锯,大力神尽职尽责,连续锯了三百六十天,方把其山锯成四截,一截弃东,一截掷西,一截扔北,一截留在原地,故四峰连体,合称岠(锯)山也。
      名为葛峄山的传说。夏朝,奚正(车官)迁都建邳之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医学家、农学家纷纷来此观光游览,并对邳地山水、植被进行研究开发。当他们登上邳城西北这座不知名的大山上,发现这里生长着漫山遍野的藤蔓植物,询问正在刨、挖其根茎的山民,称之“疙瘩藤。”原来这种植物用途广泛,其地下肥大的根茎可生食、可煮食,还可以加工成粉丝、糕点等食品;其地上茎皮可编织提篮、加工绳子、睡席、盛粮器具等生活用品。农学家根据其植物学特征特性,便命名为“葛根藤”。后来,时任邳国君为扩大“葛根藤”生产利用规模,号召山民大力开发,一时间不同类型的葛藤加工作坊、工厂布满山上山下。因多种“葛根藤”产品均出自此山,时人又取“峄”为最大之意,便称此山为葛峄山。
      再后来,又有一位名曰葛洪的神医来到此山,发现此山生长的“葛根藤”是一种珍贵中草药,尤其是根茎部可入药,具有防病治病奇效。于是,葛神医就在此山凿井、建灶、炼丹,研制出多种配方的良药,奇特神效,为下邳乃至中原地区的百姓身心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至今民间仍在传唱:“葛峄山上求葛仙,年年全家都平安”“喝口葛井水,防病又驱鬼”。因此,每逢初一、十五前往葛仙洞求仙问药、到葛洪井取水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而且世代相传,以致把葛洪井取成了一眼枯井,但枯井至今仍在。
      古时,岠山(葛峄山)山巅有寨,寨内有“泰山行宫”、“康熙行宫”等, 2004年,山顶又新建宗善禅寺等景点。近两年来,岠山景点把绿化造林作为重点工程,先后栽植松柏、樱花、榉树、山楂、山桃等20多个多种花木品种,总计200多万棵,岠山又披新绿,又添灿烂多彩新姿。宗善禅寺在绿荫掩映之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严谨修学道风更加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游览、礼佛,尤其是在春节和清明节期间,游客日流量多达两万人次,已成为睢宁北部游览观光之胜地。
      二、半戈山
      半戈山位于葛峄山南3公里处。因山体形如半戈而得名。又因古时故黄河从这里经过,水流被阻分为南北两支流,也称“绊河山”。但是,这里的人们世代有序相传的是因关羽而得山名。
      三国时期,关羽老爷带兵驻守下邳。一天中午,关老爷正在府上歇息,忽然被府外争吵声惊醒,随问守门者:“是何人吵闹?”守门者曰:“是府衙后山上的外来户与山下汤姓人家互争山地而争吵。”关老爷一听是百姓争地之事,便想到百姓争地既是为了追求生活富裕,也是为战争多作贡献。于是,急令士兵抬几筐废弃锈戟、破刀等断戈器速到山前。关老爷先向争吵双方百姓耐心讲述相互包容礼让的大道理,再问清双方人口数,便指派一士兵丈量一下山体总长,再用那些破戈器按照一分两半的方位从山上插至山下。然后吩咐双方百姓:“你们先住这儿的百姓要吃饭,逃难来此的百姓也不能没地种,从今日起双方就按此划定的界线,先来的耕种北半山,后来的耕种南半山,谁也不许再争吵。”双方一致同意。
      从此,关老爷留下的那些破戈器插在山上,作为双方百姓耕种土地的主要界标,并保留了很长时间,这里的人们便自然称之此山为半戈山。
      古时,半戈山山顶有“玉皇阁”,阁北有座“观音堂”,山下有关帝庙,山西坡有两座汤氏官人墓坊。一是“明威将军”、邳州卫指挥佥事汤忠(朱元璋同乡东瓯王汤和之七子)墓坊;二是明朝“荣禄大夫”汤公(即汤庆,汤忠六世孙,汤克宽之父)墓,墓前有“荣禄大夫”坊及翁仲、石马等雕像,均在“文革”中被破坏,现仍留有残碑断体。
      三、鲤鱼山
      鲤鱼山,海拔仅33.7米。位于睢宁县王集镇西北睢、铜两县交界处。《震川别集》卷十载:“在古邳州城西约四十里古黄河滩中,即峰山东北约一里,有一座山石泛红,远看形如鲤鱼游水中,故名鲤鱼山。”
      但是,居住在鲤鱼山的百姓对此山名的由来,却世代传讲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很古之前,在这座林木旺盛的小山上住着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名叫金锁,到了年方二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从此金锁孤身一人在山上度日。
      一天,金锁打柴回家,挑起水桶到山东水井里挑水。刚至井边,突然从井里跳出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那姑娘含羞折面腼腆地望着金锁微笑着说:“金锁哥,看你一人孤苦伶仃多受罪啊,咱们俩结为夫妻好吗?”金锁听了不知所措,忙问:“你咋知我的名字,我不认识你啊!”那姑娘便十分同情地说:“我在此山以前经常听到你妈妈喊你的名字,金锁,金锁!现在你妈妈不在了,我能不搭救你吗?”金锁听了十分感动地说:“我孤身一人,下无寸土,上无片瓦,怎好娶你?”金锁话未说完,姑娘就急忙拉住金锁一同钻进山泉里去了。原来这姑娘是山中鲤鱼精的化身,这口水井就是水晶宫的大门。从此,金锁和姑娘就住在宫里,过着人间没有的美好生活。
      后来,有几户常年以在黄河打鱼为生的陈姓人家,经常到这小山上凉网、晒鱼,见此山上有建房的林木,还有丰盛的山果,便在山上搭棚建家,繁衍生息。陈姓族人晚上到山东侧打水时,经常看到水井里闪亮着“金锁宫殿”四个大字;白天在山南侧一大石缝(山窟窿)间,还经常从流淌的山泉中看到成群的鲤鱼在游动(至今山顶仍有一常年冒水的山泉眼)。人们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以“金锁鲤鱼山”称之,后又简称鲤鱼山。
      陈姓人家人丁兴旺,这里很快形成一个小村庄,自然称庄名“鲤鱼山”。有一年,这里先后又迁来卓、赵、阎、尤四姓人家。从此,鲤鱼山的人们连年发生瘟疫流行等灾难,致使人口锐减,人气衰败。有一位风水先生观此地形则说:“山中鲤鱼游动,灵气方能旺盛。自从来了卓姓捉鱼,赵姓罩鱼,阎姓(盐)淹鱼,尤姓(油)煎鱼,至使鲤鱼灭绝,灵气消失。”于是,陈姓人家纷纷搬至山下居住,赵、卓、阎、尤四姓(下转第31页)(上接第33页)也相继迁往他乡,才又逐渐避开不祥之兆。如今200多户陈姓人家,依然分布在鲤鱼山下。
      鲤鱼山北侧那眼古井仍在,直径约1.3米,井台圆石及通往此井的石板道路保存完好。此井无论旱涝年份,井水面只是低于井台不足一米,一侧井壁处外溢清泉如注,昼夜不停流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古井水纯属山泉水,清纯甘甜,含有丰富的锌、锶等微量元素,曾被鲤鱼山的人们开发生产优质矿泉水。
      今日的鲤鱼山庄,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好地方。这里百姓世代流传着一首民谣,就是对这片依山 傍水自然景色的真实描写:“三闸五坝龙虎峰泰山,北邻紧靠金锁鲤鱼山;过了黄河是黄山,黄山之前是冯院。”

      一个山名,一段故事,传递一种情感,坚定一种信念,这就是淳朴的山民长期取材于山、祈福于山的一种执著。

来源  睢宁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