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彭镇 首页
瞄准新需求 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

1月23日,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回顾了去年我省的农业成就,分析了制约我省农业提质增效的短板和瓶颈,为今后四川农业的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看成绩农业农村经济创多个新高

记者从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现场获悉,2016年四川农业农村经济交出完美答卷,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省政府对省农业厅的8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

去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创下了多个新高,多项指标领先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增速居西部首位;油菜籽总产242.5万吨,增长1.7%,连续十五年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6925.4万头,肉类保持总量稳定,蛋奶和水产品分别增长5%、2.2%和4.6%。

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5%以上,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5466个,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新动能新业态也加快形成,培育涉农电商3980户,网销农产品64亿元;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扩大到21个市州53个县(市、区);精准扶贫工作首战首胜,一村一名农技员任务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减贫67.9万人。

看短板

供需矛盾依然明显

会议指出,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我省常年仍旧需要从外省调入50亿斤优质稻谷、230亿斤加工转化用粮;作为畜牧业和水产大省,四川的牛羊肉自给率仅占85%,兔肉消费占全国六成,但1/3需要外调,淡水水产品自给率不到70%,奶产品每年需调入上百万吨调剂需求,生猪业更是面临着“洋猪”的冲击。

会议认为,造成以上瓶颈的原因,在于我省的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完全匹配,区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与此同时,我省土地流转率不高,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低,生猪规模化养殖面不足,农业良繁体系建设总体滞后,资源环境制约大等问题依然明显。

看未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更加注重长远导向作用,围绕转方式、强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打‘组合拳’。”会议认为,在新时期,我省要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切实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和灵活性,及时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按照 “稳粮、优经、扩饲”的基本思路,促进粮食、经作、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按照“稳猪禽、兴牛羊”的思路,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以健康养殖和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推进水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名优特新”农产品的供给,打造培育一批响亮的“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让更多“四川产”绿色农产品摆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

今年我省粮食产量将稳定在上年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将达到3.5%,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80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省农业系统将突出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 “两大任务”,守住粮食安全和质量安全“两条底线”,抓住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 “两个重点”,坚持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