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社区 首页
37载播科技星火 52年育创新幼苗 ——记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陈富昌


在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会场与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院士(右四)及娄底一中参赛学生合影 - 副本


在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会场与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院士(右四)及娄底一中参赛学生合影。


与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同志(左一)握手交谈 - 副本


与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同志(左一)握手交谈。

邵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 贺上升 刘瑞君)他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老人,瘦小,文质彬彬彬,说起话来斯斯文文,仿佛一辈子都不会和人吵架的样子。在隆回,尤其是在教育界,如果不认识他,那就叫孤陋寡闻。他是全国优秀教师,隆回县金石镇中心校特级教师陈富昌,基于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贡献,以及他的德高望重,人皆尊称为陈老。                                   

陈富昌老师生于1945年,掐指算来已过古稀之年,这么长的人生路,他没有打过一次牌,没有去过一次麻将馆,而且,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一直没有退岗。从1964年到2016年,52年间他一直坚守科技教育岗位。他的人生,不是在做科技实验,就是在去做实验的路上。从1980年参加湖南省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起到现在,37届省级赛事他从未缺席过。2016年08月,陈富昌老师又一次带着他的弟子,获得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惊动了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盛名之下,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

上世纪70年代,陈富昌血气方刚,穿着一双草鞋,踌躇满志地走进了隆回县金石桥镇洞下学校。他既教学生识文断字,亦教立德做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金石桥人,同时作为一个文化人,他更懂得农村需要什么。因此他把职业规划稍稍做了调整,在兼顾文化教学的同时,同时向科技创新领域靠拢。他的梦想在于:以科技拓宽学生的人生格局,有朝一日,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能在脚下闯出一条路来,同时改变家园千疮百孔的贫困。没有人看好他这个梦想,觉得他无非痴人说梦罢了,那时候,科技教育在全县都几近荒芜,更何况区区一个深山紧锁的乡村学校。               一切猜疑、否定都无足轻重,陈富昌老师对于农田、水稻、各种农作物有超乎寻常的热爱,他用了全部心思去破译植物界的密码,力图使它们结出更多更肥美的果实,除了讲台和科技试验,他几乎不记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但陈富昌老师没有想到,他会为此付出两位亲人的代价—1978年,他失去了他深爱的妻子,1979年,他又失去了年幼的儿子。“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两个亲人的离去,都与他沉迷于科技教育有关。陈富昌老师每忆及此,便泪眼婆娑,几十年不曾干涸。                       

失去妻子后,有一段长长的时间,陈富昌老师父兼母职,同时担任初中部班主任和数学、劳技教学,以及负责县、区杂交水稻育种任务,时间比工资更不够用。不过忙碌并不是一件坏事,唯有如此,他才可以暂时忘掉失去妻子和孩子的悲伤和孤独。学校的12亩劳动基地,是他的第二个教室,尤其是其中的4.6亩杂交水稻育种田,更凝结着他的心血与希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果遇上干旱,个别群众会“偷”走试验田里的水。陈富昌老师不得不白天上课,夜里守水,无数个寂静的夜里,他倾听着禾苗拔节的声音,抽穗的声音,开花的声音,汇集成无他无可比拟的幸福喜悦。果然天道酬勤,在金风送爽的季节里,陈富昌老师所指导的良种油菜试验成功,杂交水稻育种丰收。遗憾的是,他最爱的两个亲人,却再也看不到黄澄澄的颜色,唯有以沉甸甸的果实,告慰在天之灵。                                                                          

因为贫困,常有学生中途辍学。陈富昌老师自恨身无余财,去帮助那些辍学的孩子。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带领学生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开展科技教育,收获所得,全部用于减免学生费用,一举两得,家长、老师、学生皆大欢喜。1984年,陈富昌老师的锦囊妙计,在全国基础教育经验会上推广,受到了教育部赞扬。但钱还是不够,陈富昌老师决定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办起了食用菌培育室和小型罐头加工厂,调皮的孩子在参与实践的过程里,偷偷吞下桔子、糖,他都装作没看见的样子。在小小的加工作坊里,陈富昌老师是校长,是厂长,是技术员,也是销售员。所有的废寝忘食,出钱出力都不算辛苦,最令人难堪的是销售,陈富昌老师拿着样品奔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村小店推销,拼着一张薄面,周旋于三教九流之间,知识分子的清高一败涂地,但他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1990年,一个“改革农村学校自然教学,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大课题摆在了陈富昌老师面前,一个捉襟见肘的乡村学校,没一本可查阅的图书,没一个可以帮得上忙的人,谁敢接呢。偏偏陈富昌老师在别人讶异的眼光中签下军令状。三年之后,这个课题获得了省级优秀成果奖,《中国教育报》高度评价了该课题的成功。此后,陈富昌老师27次承担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大课题,累积了厚厚一叠奖章和证书。                                                   

2006年,陈富昌老师主持承担的《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新创素质》,获得湖南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是当时湖南唯一一项基础教育成果奖,也是全国农村中小学中唯一一个科技教育研究成果奖。和陈富昌老师一起走向领奖台的,全部是大学正副教授与军事院校的将军们,在那场颁奖典礼上,他是平凡的,同时也是卓越的,当时教育部长专门与他合影,并深情鼓励。而他,也一直未肯辜负这刻骨的鼓励。

“书到用时方恨少,”越是执著于学习的人,愈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陈富昌老师亦在此列。他从未不安于自己的清贫,却对自己的知识储藏耿耿于怀,尽管他声誉日隆,但他总觉得自己懂的不够多,于是他像一个真正的中学生那样,再度虔诚地捧起了书本,守着一盏孤灯,沦陷于《高等数学》、《汉语》等等,一个字一个字,一个题一个题地啃完了十余本专业书籍,并获得湖南省教育学院毕业文凭,又辗转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和科学研究所,钻研食用菌培育和食品加工技术。这还不是结尾,他每一年都从菲薄的工资中抠出钱来,订阅各种科技报刊杂志,是兴趣,同时也为了学习。                                         

书生弱质,毕竟禁不起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从2003年到2009年的五年时间里,陈富昌老师有三次不得不住进长沙湘雅医院,饶是如此,他仍然左手吊瓶,右手执笔,三魂六魄都在学生的科技发明方案和实验论文里,喊他都不应。病友们认为他太看不开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这么拼命呢?”陈富昌老师斜倚病榻,以微笑回应善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正因为人生苦短,才不敢有片刻虚度。                     

数十年的积累,沉淀为纸上的芳香。陈富昌老师前后为邵阳市教育局参编活动教材4册,撰写《中小学劳技教育研究》专著一部,近两年为金石桥、鸭田两镇主编了两部镇志,计近百万字,有30余篇科技论文在省级、国家级书刊上发表并获奖。2015年,陈富昌老师与他的儿子陈华,联手出版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研究》,这是一本关于科技创新的启智之作,从植物学、中医学、美学的角度,描述了花、叶、果实、草木出于尘土又回归尘土的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兴趣与奥秘并存的世界,也为老师托起一个科技论剑的平台。                                    令陈富昌老师欣慰的是,他的学生,果然不负所望,仕商工农,行行有桃李芬芳。譬如当年淘气少年陈埙吹成为民政部司长,李少斌、陈今文修炼成大学教授。而有名唤彭祥生、陈昌善者,则在胞衣地上开垦出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开展水稻、红薯、黄豆等高产实验,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打工不再是村民唯一的生存和致富方式,家园和预设中的一样日益繁荣。              再低调也藏不住的声名,使来观摩的、取经的人不绝于途。而陈富昌老师也不辞辛苦,屡屡出现在县城各中小学的讲台上,孕育遍地繁花。

52年的坚持和奋斗,陈富昌老师在一个平凡的职位上,发出了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在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作为辅导员获得了200余个奖项,单国家级项目就有20余个。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写亲笔信鼓励过他,原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院士、袁隆平院士等10余人给他题过词。他作为农村教师的小传奇,《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重点介绍了他的耕耘与收获,并作为封面人物,完胜了多少国色天香。  精神上的富足,固然不能兑现成房子和面包,但能让一个人变得足够强大。虽然已经走到人生晚年,但陈富昌老师觉得,他的舞台,还有无限种机遇和可能,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