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村 首页
2016中国电影票房创十年最低增速 7个月票房同比下滑

热闹开场,低调收官——2016年,是中国电影既让人激动又让人落寞的一年。

开年伊始,《美人鱼》便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神话,最终累计收入33.9亿元。良好的开局让中国电影人欢欣雀跃,洋溢在“全年600亿票房”、“超越美国成为电影第一大国”的喜悦和疯狂中。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季度的辉煌成绩竟成为“最后的狂欢”,中国电影票房二季度开始转头向下,4月单月票房就下降了24%,随后几大档期暑期档、国庆档接连失利,颓势尽显。

“600亿”的口号犹如南柯一梦,转瞬落空!而比票房增长乏力更可怕的,还有口碑的坍塌。

2016年的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出现下滑,现象级大片稀缺,IP、青春、魔幻等前几年盛行的类型片齐齐“扑街”。全年417部公映的国产片里,豆瓣评分7分以上的仅14部,而2015年则有27部……

当中国电影“打鸡血”式跳跃发展数年后,是时候停下脚步,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和重构了。

中国电影,且行且珍惜。

全年7个月票房同比下滑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合计457.12亿元,较2015年增长3.73%。这个增幅几乎是近十年的最低。在放映电影数量方面,2016年国内影院共上映507部电影,比2015年的449部大增58部,增幅为12.92%;其中,2016年上映国产电影417部,较2015年的395部增加了22部,增幅为5.57%。

与此同时,电影银幕数保持着快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比2015年新增9552块,增速达到惊人的30.2%。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单张银幕贡献的产出仅为111万元,与2015年单张银幕产出139.34万元相比,大幅降低28万元,降幅约20%。

不过,尽管电影上映数量和银幕数都较2015年明显增长,但2016全年12个月里,仅有5个月票房同比实现增长,其中1~3月票房同比分别增长48%、68%、29%,合计达到144.66亿元,在全年票房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三成。此外,6月和8月的单月票房也分别上涨了15%、12%。

而在票房同比下滑的7个月里,跌幅最大的是9月,总票房22.99亿元,较上一年下滑了33%。四季度3个月增速“全军覆没”,尽管有10月国庆档、12月的贺岁档等向来火爆的档期支持,但由于两大档期均未火爆起来,因此导致10月、11月、12月连续3个月票房下滑。

还有两个指标也值得关注: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为13.72亿,较2015年增长8.8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向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表示,2016年放映场次上升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个数据并没有实质利好。因为是新增影院进来以后,只是把大多数原有影院稀释和分流了,因此票房不见增长,很多影院的产出与2015年相比是下滑的。

中国电影必须“刮骨疗毒”

自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中国电影一跃而起,开启了真正的黄金时代。2015年无疑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年度440亿元总票房、同比增长49%的增速都创造出了一个最大的奇迹。

然而到了2016年初,当市场各方都在高喊着“新高”、超越”等字眼时,中国电影却悄然按下休止符。

正如手握国内最大院线的“首富”王健林所说:“其实2016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市场连续保持30%~40%的增长,你觉得(这样的持续性)可能吗?经济增长6%~7%,文化增长就算高一点,十几、二十几的增长可能才是一个真实的水准。”

市场的喧嚣,终于归于平静。而在平静的背后,中国电影行业暴露出的一些弊端也让监管开始出手。

2016年3月,《叶问3》曝出虚假票房事件,让中国证监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继出手整顿市场乱象;票补逐渐退潮,9.9元、19.9元的电影票消失,电影票价回归到40元左右的区间;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明令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

“挤泡沫”的过程或许伴随着阵痛,但无可否认,中国电影急需这一场“刮骨疗毒”。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向每经影视记者表示,2015年的高增长是在有大量第三方票补的背景下,如果把票补因素排除后,当年的总票房也就390亿元左右。如果以390亿元为基数来计算,那么2016年的票房增长情况还是比较合理的。“我们不能预期每年都出现40%以上的增长,那太不合理了。”

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于冬也说:“电影市场最大的真实来自我们的观众,他们的电影票就是一张张‘选票’。所以当大家出现担忧的时候,其实更提醒了我们所有的人,做电影要存敬畏之心、要尊重观众、要认真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