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我市“整体推进 重点突出”推动县域传统文化传播
或是缘于山东 “孔孟之乡”圣贤之光的长久烛照,或是缘于弥水 “三圣故里” 的丰厚土壤,寿光大地上从不短缺与文化有关的孜孜探索。 如今规范化、 常态化,覆盖全域、 成果初现的传统文化弘扬,亦是一场真正的文化探索与实践,而 “试验田” 是从未忘却传统文化的人心。
2015 年,市委、 市政府为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成立了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 宣教中心在全市招募了420名志愿者组成传统文化宣教群体,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机关,与大众面对面,传播传统文化,教化人心。 在简朴的 “课堂” 上,讲师的金声玉振与大众的内心世界碰撞,发生了微妙的 “化学反应”。
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寿光的不同角落洋溢着学习传统文化之风,收获着人心言行之变。这种收获不仅仅是讲师团悉心耕耘的 “试验成果”,更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场碰撞与互融。
谁来讲
一个420人的志愿宣讲团队
2015 年 12 月 27 日, 寿光市儒学讲堂开学典礼在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开讲。 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开班仪式, 拉开了我市 “儒学进乡村” 的序幕。 而在此之前, 是长达 7 个多月的调研与筹备。“当前, 广大市民正享受着改革发展的红利, 物质生活水平年年提升,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全国一样, 精神文明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指示,通过弘扬传统文化, 以此来修复、 涵养、 提升精神文明。” 市关工委主任、 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茂兴说。
传统文化的弘扬首先要解决 “谁来讲” 的问题。 为此, 传统文化宣教中心通过媒体发布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招募通知, 一时间, 爱好传统文化的各界群众纷纷参与, 160多名志愿者加入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 每隔一周, 讲师们从全市各镇街赶到所负责的学校、 企业、 村庄, 引经据典, 润化人心。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改变了生活原有的节奏, 他们逐渐凝聚成一支相对专业的传统文化爱好和传播团队。 经过发展, 如今志愿者讲师团成员达到了420多名, 分为 15 个小组, 每镇街区一个组, 负责相关镇街区的学校、 农村、 企业的传统文化宣讲工作。
11月16日, 在古城街道弥景苑社区, 来自周边十几个村的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师团成员韩冠生的精彩宣讲, 韩老先生不时离开座椅, 走来走去, 声音洪亮, 很有激情地跟大伙分享着孝德的精义和生动事例。 据了解, 讲师团成员中很大一部分是退休老干部、 老教师, 年龄最大的韩冠生已经78岁, 是古城街道宣讲组的成员, 每逢讲座, 他都会从市里赶到古城, 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搞好传统文化教育是凝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去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 我无比高兴, 虽然已近耄耋之年, 但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韩冠生说, 在人们心中点燃传统文化的火种, 让人们的行为回归儒学, 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价值。
讲师们要讲课,都要迈过几道“坎”: 学识、 时间、 身体、 家庭…… “打铁还需自身硬”, 邀请儒学名家授课指导, 外出到泗水、 曲阜、 广州等地学习,两周一次定期组织经典读书会等已经成为讲师们不断提升宣讲质量的 “必修课”。“投身传统文化学习与宣讲, 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欢悦。 我认为这是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 志愿者讲师李海梅是一名媒体工作者, 自从与传统文化结缘后, 她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四处义务宣讲占用了她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她仍然乐此不疲, 而这, 也是讲师团成员们的生活常态和共同心声。
讲什么
“孝” 为核心, 引导传统文化回归
6月26日, 田柳一中活动讲堂内坐满了人, 传统文化志愿宣讲团正在进行孝德文化宣讲, 讲师旁征博引, 在场师生听得津津有味, 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9月5日,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举行题为 “实现中国梦, 教育是关键” 的专题报告会。 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左顾右盼, 学生们的认真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
从孝道入手, 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传统价值观正以一种温暖的形式浇灌回人心。“孝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髓, 经过调研和实践摸索, 我们也认识到, 要扭转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孝敬父母老人不够、 是非不分等现象, 要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即从培养孝德入手, 夯实思想道德建设根基, 让传统美德根植人心、 落地开花。”谈及弘扬孝德的根由, 王茂兴如是说。
儒学讲堂、 国学讲堂、 道德大讲堂……如今, 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播在全市尤其是中小学中掀起热潮。 按照 “整体推进、 重点突出” 的传统文化传播推进思路, 全市中小学学生诵读经典活动全盘推进, 根据学生年龄, 经典内容由浅及深, 诵读常年不断; 2016年春天开始, 关工委联合教育局以全市 33 所初中一年级学生(1.2 万人)为重点, 对学生、 家长及教师一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每月一次, 常年进行; 每个村初中一年级学生家长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每月开展活动1-2次, 学习交流孝道、 家风; 市政府拨专款印刷《孝德教育读本》, 发给全市干部、 教师、 村干部及初中一年级学生(家长), 引导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德向善, 自觉投身于 “美德寿光” 建设。
“我们通过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化, 志在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生态。 一个个小家庭和谐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真正落地了。” 王茂兴说。 以进学校为重点,讲师团成员每人联系1-2个村的学习小组, 全市 975 个行政村, 村村一个学习小组; 每个镇街区确定一处规模以上企业为试点, 对员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习, 每月一次, 每期一年; 不少镇街区党委政府、 机关、 市直部门纷纷邀请讲师团给机关干部讲传统文化,让干部做孝老的表率。 目前, 学习践行传统文化已在学校、 农村(社区)、 机关有序展开。
怎么样
润物无声变化在一言一行
教学相长,率先垂范。教人行孝首先从自己做起,做孝敬父母老人的表率,这是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成员的共识。讲师团成员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人提升了孝德,提高了孝敬父母老人的水准, 人人心满意足, 家家文明和谐。
“我们小区住着一位好媳妇, 她父亲曾做过咱寿光副县长, 经常给公婆洗脚, 打上肥皂, 一点点搓洗……”不讲天边讲身边, 多举身边的例子,把孝德 “故事化”, 让人可信可感, 是讲师们传输传统文化精髓的又一方法。 这些身边的故事, 最容易激发起埋藏于大众心中质朴的道德情怀。“这样的讲堂正是家长和孩子们迫切需要的, 对我们都有好处。” 圣城中学学生家长李健说。
“我以前觉得给父母买东西就算尽孝道。 听了演讲后, 才知道这只是尽孝的一个方面。 老师讲的养亲、 敬亲、谏亲等都应该做到。” 机关干部刘鹏说。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 滋养着大众质朴、 美丽的心灵, 人们的一言一行、 家风教化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每期经典读书会的现场, 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的身影, 这位大爷每次都从化龙镇骑电动车赶到寿光参加读书会, 回村后,在村里做起了调解矛盾纠纷的 “调解员”; 世纪学校学生听完宣讲后, 一名学生家长给校长发来短信, 因为上学原因, 孩子很久没回老家看望爷爷,当天傍晚放学就先给爷爷打去了电话; 讲师团成员袁连波以德报怨, 感化了两名年轻人……传统文化宣讲的效果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同时,我市推动县域传统文化传播的经验做法得到全国儒学研究有关专家和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 并获邀参加第四届全国弘扬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 纪录片《乡村里的儒学》也把我市作为定点拍摄地之一……
420 位讲师、 975 个村、 280 多次宣讲、 4万多受益群众, 一个个数字,浸透着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们的点滴心血, 也见证着寿光弘扬传统文化、 对接时代精神的步伐。 上承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下启精神文明建设新篇, 弥水岸边的 “儒学”,正如水般浸润人的心灵, 孕育出崇德向善的花。
源自中国寿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