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花城 首页
论战来得是时候!“很张艺谋”给电影带来什么

2016年12月,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是一个将被大书一笔的独特月份,因为《长城》,因为《长城》的导演是张艺谋,而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论战。事实上这场论战已在社会上酝酿已久,终有爆发的一天,而《长城》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可以说,这场论战焦点是张艺谋和《长城》,实质上却是中国商业大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到紧要关头,接下去应选择什么道路的问题,所以论战来得正是时候。

本报记者 华章

《长城》成导火索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一部好莱坞式商业类型大片,《长城》在国内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部中美合拍“重工业电影”,也是张艺谋首部与好莱坞主创团队合作的电影,同时也是其个人第一部IMAX 3D电影,第一部由中国怪兽威胁人类并由中国英雄主要参与拯救人类的含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好莱坞式大片;1.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来自37个国家1300多人的幕后创作团队,曾获得过100多项奥斯卡相关奖项及提名,其中视觉特效由曾制作过《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大片特效的国际顶尖团队美国工业光魔负责,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制作规模;超豪华明星阵容,除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得主马特·达蒙外,85%是中国演员,而且主演刘德华、张涵予、景甜、鹿晗、王俊凯等的年龄涵盖60后、70后、80后、90后,且各具超高人气。

从电影上映后的表现来看,也是张艺谋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表现在:影评人和观众、影评人和影评人、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两极化口碑;在豆瓣网、时光网、猫眼、糯米、格瓦拉、大众点评、娱票儿等网站上的评分,连续多日豆瓣的评分基本在5分多,而在其他几个网站上的评分一般在7分以上,有的高达8.5分,这种差距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对于影片的争论,空前地惊动了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光明日报、光明网等中央级媒体及几乎所有的各级传统媒体、网站,自媒体也参与了这场全民狂欢式论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论战的一大亮点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上亿的观众这一过去“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他们不但发声,而且用票用脚表达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长城》论战

经历的四个阶段

围绕《长城》的评价,大概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长城》上映前到上映。对于《长城》可能遭遇的争议,上映前导演张艺谋就有相当的心理准备,并多次正面阐述在《长城》中“借水行舟”的文化传播理念,及好莱坞严格的工业流程,对于许多人期待的“一步到位”的文化传播,他表示理解,但目前他能选择的最好方式只能是“一步一步来”,《长城》作为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只是中国电影“借水行舟”的试金石,他只是先破个题,为更多的中国导演和演员先探探路。他不想让人们对《长城》的文化传播功能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过高期待,因而劝人们在观影时把它当成一部“爆米花电影”来看,这样大家都放松。

第二阶段,差评、恶评出现。多位影评人第一时间给出措词犀利的差评,诸如“故事俗套”“情节简单弱智”“人物性格扁平”等等,甚至有人发出“张艺谋已死”的论断。

第三阶段,双方、多方论战。“《长城》真像一些影评人说的那么不堪吗?”伴随着如此疑问,观众、媒体、专家、影评人及多名导演、明星观影后纷纷发声,使得第一波差评退潮后,慢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长城》尽管有槽点,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和声,进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长城》的亮点,并在不同程度上认同了张艺谋的《长城》理念。目前,《长城》内地票房仍高歌猛进,有望指日突破10亿,着实给低迷了半年多的电影大盘烧了一把火,为突破2015年440亿票房立下大功。

第四阶段,富于建设性的真知灼见占上风并成为社会主调共识。诸如:文艺片和商业片各有评价坐标,不应该简单地以高级低级论英雄,即对商业片应该放在商业片的纵横坐标中来评价,不能用文艺片的标准来评价商业片,反之亦然;中国商业大片应该积极走向世界,与好莱坞接轨,《长城》的破冰之举值得肯定;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襟怀坦荡、对中国电影艺术怀有热情和真诚之心的影评人,而如果为批评而批评,对中国电影只具破坏和杀伤力,而不具建设性,等等。

如何公正评价

张艺谋的艺术探索

在此有必要重点谈一谈《长城》论战直接触及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即应该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张艺谋的电影探索及贡献。

“中国味道是我的终极爱好。”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的确,其几乎所有电影无论什么题材,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以此为根,张艺谋不断探索走向世界之路。有人评价“《红高粱》打开了中国艺术片获奖之门,《英雄》打开了中国商业片票房之门,《长城》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此言当不虚。

从《红高粱》开始,三十年来张艺谋一直坚持艺术片和商业片两条腿走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中国电影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而任何事业的先行者往往是最早倒下的牺牲者,可喜的是张艺谋没有中途倒下,他一直在坚持、坚守到今天,仍然不知疲倦地在尝试探索,仍然表现出强大的创作力。为什么?一方面在于张艺谋坚韧不屈的性格,在于张艺谋的艺术创新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既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也只有在创新中艺术家才能感受到诗意的快乐,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部部充满艺术个性的电影作品,以至于“很张艺谋”成为其艺术风格的代名词。而艺术个性正是每个艺术大师不可或缺的特质,但也正是因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所以他每拍出一部电影,几乎都会引起广泛争议。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当事人张艺谋,对此往往是以沉默应对,真要非说不可的时候,也不一对一辩驳,只是从正面阐述自己的电影理念和追求。

问题是《长城》来了,这给了社会一个重新评价张艺谋电影的契机。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理念问题将仍是“一团乱麻”,甚至会错失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无论这个史怎么写,张艺谋都是绕不开的重要一页。

诚然,张艺谋的电影,即使备受称道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艺术片,也并非无懈可击,而争议和批评正是张艺谋及其电影活力的一部分,关键是这种争议和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公正的、建设性的,而不能突破正常艺术批评的底线。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综观中国电影史,不乏“国宝级”导演,张艺谋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电影来说,张艺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对中国电影来说,没有批评,就没有未来,同时没有包容,亦没有未来。

 编辑:新桃ym

审核:涿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