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社区 首页
永泰县嵩口镇以文化为依托 实现乡村复兴

东南网12月2日福建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掠夺式”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永泰县嵩口镇立足乡村原貌,尊重历史,以个性代替共性,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工作中树立成为一个新典范,打开了学习借鉴“嵩口模式”的新思路。

嵩口镇位于福州市永泰县西南部,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也是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模式”作为我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典型模式,秉持着尊重和珍惜历史文脉的理念,围绕“看得到乡愁,摸得到乡愁,记得住乡愁”目标,将建筑与文创紧密结合,打造出“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的古镇风貌。

11月30日,中日韩的50多名建筑专家来到嵩口镇,进行现场踏勘、编制方案,并围绕“嵩口模式”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借鉴“嵩口模式”,意在推进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工作,为实现乡村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多方位无缝对接,活化沉寂文化遗产

嵩口沿大樟溪而建,古代曾是闽中南水路的重要枢纽与物资集散地。嵩口镇作为福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自今还留有16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木雕精湛、石雕丰富、灰塑疏朗,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

据悉,在古镇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嵩口镇引入现在文创式运作路径,进行“专业化介入”管理,让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常驻镇上,投身到古镇建设的各个领域,参与古镇建设的各个环节,全程配合古镇建设工作。嵩口镇党委书记鲍瑞坊告诉记者,每周的例会,都由镇领导班子、台湾团队、施工工班、群众代表一起参加,共同讨论保护和建设方案,协调解决难题,最大限度的活化古镇原貌古韵。

据鲍瑞坊介绍,在古镇保护和建设中,嵩口镇共投入资金87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32个关键节点改造和建设工程,对古镇进行“针灸式改造”。 目前,嵩口镇内张元干祠堂、道南书院、德星楼、府后路、古渡口、千年墟市等重点人文景观已基本修缮完毕。同时,排水排污、干道修复、供电线路入地、消防管网布设等基础性工程也已基本完善。

针对嵩口镇存在的传统文化没落,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乡村文化贫瘠的情况,镇政府联合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在古镇改造和发展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工艺,形成以竹编、藤编、木工、美食制作为代表的文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实现了既保留传统工艺,也能在现代社会得到的生存和发展。

专家研讨:重新思考家族传承的空间记忆

在实地考察了嵩口镇的古民居古建筑修缮工作之后,针对本地青年人才外流,外来人口减少,传统文化与习俗被渐渐淡化的情况,中日韩三国专家做了深入的探讨。

日本建筑师认为,古村落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家族空间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其自然资源和祖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广嵩口古镇的农产品,形成一个安全有收益的产业链,从而创造工作机会和收入增加,并且通过房屋共享重新利用废弃房屋,打造嵩口镇的家族居住新模式,从小孩和当地居民的接触交谈从而潜移默化收获价值。

韩国的专家则提出将建筑物拆解,重新组装。在拆解的过程中记录建筑中很多珍贵的构件及历史信息,重新组建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构筑物,将家族记忆传承下来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现代人文精神。通过新旧融合,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员返乡就业,同时实现旅游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以文化为依托,实现乡村复兴

嵩口的特色和根脉在于文化。嵩口建筑文化也以其耕读文化、商贸文化、河运文化、宗教文化为依托。

在“直街”的修复改造中,除了对原有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更考虑恢复老街旧时繁荣的商贸文化,强化商铺生活,引导原商家进行转型,给老屋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走进“打开嵩口”示范店。来自台湾桃源的青年创业者告诉记者,店里出售的梅子酥饼、李子酥饼等都是采用嵩口本地食材研发制作的。通过现代烘培工艺,让本地食材有了新的生命力,也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打开嵩口”的含义,是希望能打开嵩口实现新发展的路子,更期待的是嵩口能重现旧时繁荣的景象。店里的一些土特产和竹编、木制、布艺品也出自本地。

据了解,从去年到现在,陆续有本地人、返乡青年以及外来大学生在直街开设具有嵩口特色的店,如直街小筑摄影主题民宿、猪小七饭铺等,古镇正在重新吸引人的回归与到来。

嵩口镇党委书记鲍瑞坊在向三国建筑专家介绍嵩口时指出,"嵩口模式"的可贵在于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用中医针灸疗法,进行节点改造;保留活络原住民,吸引年轻人回归创业,共建共享;不搞大拆大建,只做环境整治,旨在实现古镇经济和文化的复兴。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