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街道 首页
《中国新歌声》注定没有结局的开始

在鸟巢收官的《中国新歌声》总决赛以仅仅3.956%的收视率,宣告了《中国新歌声》这一节目的失败。而《中国新歌声》从亮相开始,似乎就被“低迷”的阴影缠绕。



这对于为什么要买娱乐节目的IP,似乎是一个有力的证言。《中国好声音》是一个优质IP,抛弃这个优质IP包括“转椅”在内的诸多元素之后,《中国新歌声》既没有走出《中国好声音》的影子,也没能做成一个自成一派的创新节目。


《中国新歌声》的出现,就是版权纠纷下,迫不得已的产物。荷兰Talpa公司与原中国合作方的合同已到期,在合同到期后其与另外一个中国公司唐德影视签订了协议,将中国好声音的相关知识产权授予了唐德影视,原制作方灿星、播放方浙江卫视已无权使用中国好声音相关知识产权,名称自然也包括在内。


不得已之下,浙江卫视在新一季的节目里,启用了新名字《中国新歌声》,就变成了“山寨版”的不叫《中国好声音》的中国好声音。


换了名字和LOGO,节目流程似乎没什么太大变化,歌手介绍+歌唱表演/导师选择+导师点评+学员选择。而所谓的本土创新仅仅体现为节目logo的变化,舞美变化,导师转椅变滑椅。但是一些细微的感受或许在观众心目已经造成了差别。


从更名到节目形式的细微变化,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滑。数字显示,《中国好声音》2015年总决赛收视率为6.843%,收视最高峰值甚至创造了7.518的神话,收视份额也高达27.358%。而据央视索福瑞CSM52城市数据显示,2016《中国新歌声》总决赛的收视率为3.956%,市场份额则为16.05%,虽取得整季《新歌声》最高收视纪录,但对比去年的收视成绩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大手笔买版权值不值?


近几年,购买国外娱乐节目的IP已经成为很多卫视频道的做法,比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中国达人秀》、《花儿朵朵》等,都是购买了海外版权。


和早年间大陆娱乐节目模仿海外节目不同,现在的版权购买,不仅仅是要给节目创意授权,还要配给一套流程规范甚至是人员团队,来进行具体指导。


比如,荷兰推出了“好声音”推出后,节目样式被多国看重,通过版权买卖,先后推出了《美国之声》、《英国之声》、《澳洲之声》、《韩国之声》、《德国之声》等将近十个“翻版”,可谓遍地开花。节目形式上,“拍按钮、转椅子”的盲听盲选模式是其核心。


既然节目的核心形式是盲听盲选,那只要设计出可以180°旋转的座椅,再加上一个大大的控制按钮,就能“山寨”出中国版的“好声音”,何必谈版权引进?


之前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透露过,之所以卫视频道不惜重金购买版权,究其原因是看重版权方提供的节目“制作宝典”。从情节设计、现场灯光、音乐舞美,到制作规范、营销流程,有多达上百页的详细说明和严格规定。同时版权方还会派出“飞行制作人”,在录制现场提出指导意见。


节目“制作宝典”甚至注明导师的“标配”:三男一 女,两个国内一线大牌,一个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歌手,还有一个是选秀歌手。


“制作宝典”就是一套完善节目操作手册。”引进版权看上去买的是名气,其实买的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经验,在版权方提供的“宝典”中,既有科学的节目制作程序,也有成熟的市场开发模式,这些都是当下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


这种节目制作的模板,就像加入KFC连锁店一样。


如果原创维艰,那就擦亮眼睛,发掘一个优质IP


在鼓励原创,追求创新的今天,对于竞争激烈的娱乐行业来说,原创节目似乎还是面临很大的压力,观众口味不断变化,广告主投放选择不断增多,做出一个高收视率的娱乐节目,非常考验节目制作方的能力。


所以,很多卫视频道也都选择了购买IP的方式。引进国外的优质节目版权,发掘一个优质IP就变成了一种能力,一种快速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的捷径,更是一种站在巨人肩上,提高成功几率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避免抄袭,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