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禾街道 首页
坚持问题导向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谈谈脚踏实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周喜应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必须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五大策略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一要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现存的薄弱之处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世界农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现代农业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在改造自然,增加粮食和纤维等农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既是一种“生命产业”,也是一种“生态产业”。实践证明,农业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按自然规律处理好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产量高、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也决定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


特征一,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农业资源匮乏,后劲不足。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多,而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总面积不到十分之一,并逐年减少;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此外,还有大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或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水资源严重缺乏,早在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高达110个,农业用水更为奇缺。我国森林覆盖率15%左右,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资源匮乏,使得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特征二,自然灾害多发,防灾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不稳。我国地理及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普遍遭受干旱威胁,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突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亿亩,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全国10%以上的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旱涝保收田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30%。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中后期,普遍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我国也是农业有害生物(病虫草鼠等)多发的国家。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防灾抗灾能力相当薄弱,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特征三,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粮食需求增长加快。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禽蛋奶鱼以及水果、蔬菜的消费增长迅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城镇居民鲜奶、家禽、水产品、植物油、鲜蛋等增长幅度在三到五成不等。农村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因原来的消费水平低,表现出增长率大多高于城镇居民。加之,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等,粮食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农作物靠大量投入化肥、农(兽)药、农膜等化学农用品连年丰收,农产品品质大幅下降,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风险,竞争力减退,稳定增产难度大。农产品供给总体紧张的局面虽在改观,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征四,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以及信息化等高科技在工业、第三产业与农业上差别巨大的不同速发展,使得农业效益越来越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少农民认为,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和“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猛涨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效益降低。


特征五,农村劳动力急速减少,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差,发展困难重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外出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60%以上,且为主要劳动力。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新生代农民没有掌握耕种技术,也不愿吃苦;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大多数也不愿回乡种田;在校读书的青年人,绝大多数都没选择农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来自农村的学生,把好好学习,作为“跳农门”的资本,等等偏向,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