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学府社区 首页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还“不适应、不会干”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


    河南省还有53个贫困县,而河南省正在打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那么,这场战役打到啥程度了?采取了哪些措施?还有哪些不足?下一步要如何做?在9月26日上午举行的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副省长张广智向会议作了《关于全省脱贫攻坚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报告透露,今年河南省将投资39亿元建设349个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占总数的75%;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对省直选派第一书记按每人每年3万元标准,发放工作经费,按每村每年45万元标准,发放产业发展资金。另外,报告还直言问题: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还“不适应、不会干”。


河南省领导到自己联系的贫困县实地调研督导


张广智说,为了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河南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任第一组长,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任组长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与此同时,明确了37名省级领导干部联系38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直主要部门联系15个省定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不脱贫不脱钩。


据悉,谢伏瞻书记、陈润儿省长率先垂范,集中时间到“三山一滩”地区及所联系的县实地调研指导。目前,有一半以上省级领导到所联系县实地调研督导两次以上,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投资39亿元建设349个搬迁安置点


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异地搬迁脱贫是个大工程。据悉,今年河南省计划投资39.85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349个,涉及10个省辖市、3个省直管县(市)共41个县(市、区),对2.67万户、9.74万深山、石山区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截至8月底,已开工建设项目占计划数的75%。


另外,河南省将持续用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载体,今年全省计划对1200个贫困村实施水、电、路、讯、房、环境改善到农家、农户增收致富“六到以增”工程,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每村每年发放产业发展资金45万元


脱贫攻坚,自然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


今年,中央下达河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31亿元;省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51亿元,较去年增加26.3%;市县两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4亿元,较去年增长27%。安排省级彩票公益金6000万元,新增政府债券扶贫资金34.8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程。


另外,在全省53个贫困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中央20类61项资金整合范围基础上,河南省又明确13类28项省级财政资金整合范围,按2015年口径测算,全省年度整合资金规模达172亿元左右。


另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对省直选派第一书记按每人每年3万元标准,发放工作经费,按每村每年45万元标准,发放产业发展资金。


全省多个厅局都提出脱贫攻坚目标


脱贫攻坚既然是一场攻坚战,就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切实发挥行业扶贫的支撑作用。


省教育厅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投资245.56亿元,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前三年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省交通运输厅计划投资1570亿元,到2019年建成“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省卫计委也开始实施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省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省住建厅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年度计划,完成1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信心和是、录入、标注工作。省国土厅则在贫困地区开展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省内交易,全省交易指标5783.7万亩,为贫困地区筹资8.8亿元。


另据了解,省林业厅计划安排10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6万人脱贫。


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还“不适应、不会干”


“从前期省督导组督导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张广智说,一是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工作需要加强;二是重点项目进展不平衡,全省整体推进不够理想;三是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四是激发内生动力不够强。


张广智说,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缺乏明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存在不适应、不会干等问题,针对帮扶对象“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帮扶措施跟不上,贫困户满意度不高。


“目前,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啃的硬骨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张广智说,由于基层队贫困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政策知晓度不高、理解有偏差,有的甚至将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政策、理解为发钱发物,“等、靠、要”思想扔比较普遍,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张广智称,下一步,河南省将抓好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确保全省今年实现110万人稳定脱贫,兰考和滑县成功摘下贫困帽。另外,还将全力抓好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和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做好异地扶贫搬迁,抓好干部驻村帮户工作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加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原题为《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部分第一书记还“不适应、不会干”》)